王瑞青先生最近举办了名曰“墨·缘——王瑞青艺术作品展”的水墨画展。“墨·缘”二字用的甚好,十分契合王瑞青的画作。读王瑞青画作,第一感觉是他对传统水墨形式使用的娴熟并有大的突破。曾有言水墨等于零,言者为画界一代宗师,其突破创新之意诚然可见,其更深的用意也非我辈外行所能理解。但以我个人作为理论工作者的浅见,完全废除水墨恐怕不妥,当然改革是完全必要的。当代美学家杜夫海纳曾说,“形式是作品的灵魂”。中国画之所以叫中国画,就在于有区别于西洋画的水墨。诚如王瑞青所言,“‘墨’不但是绘画的材料,同时又是中国政治文化、哲学及宗教的见证。……水墨拥有广阔的空间,墨迹在宣纸上流淌,渗透,漫延,有如朗月清风”。王瑞青的水墨画具有一股极强的冲击力,以其特有的水墨构图与色彩冲击着欣赏者的视觉,冲击着你的心灵。他极好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的笔、画、泼、皴等技法,并吸收了西洋画的色彩与素描技法,甚至一些现代与后现代的西画技法,诸如印象、点彩等等。中西结合,以中为主,为传统中国画注入新的元素。这种技法不仅有凝重的黑白与空白,而且有适当的色彩与实描,甚至是极为抽象的构图与板块,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这种创新无疑是实践上述长者改革传统技法的意图,而且迈出的步伐也的确不小,但总体上还是没有离开中国画的轨道,让人一眼就看出是中国画而不是西画。当然,王瑞青这种探索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我作为欣赏者从视觉效果上看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但是否在创新吸收中还有一个中国画的底线呢?这只能由王瑞青等行家来斟酌。作为艺术作品,特别是中国画,更重要的并不是技法,而是意韵,技法是载体,而意韵则是内涵。南齐谢赫有关绘画的《六法》之一即为“气韵生动”。也就是说一幅成功的画作应该灌注磅礴的气韵,从而显得灵动感人。这种“气韵”并非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创作中有所赋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创作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生命的灌注。艺术创作是与生命相伴的,是生命的延伸。王瑞青所画题材极为广泛,有人物,有西藏素描,有西洋写生,有建筑等等。但所有的成功之画都不完全是画物,更重要的是“画人”,只有画出活生生的人,画作才能感人,才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王瑞青言道“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探索一种方式,一种将‘我’融于画作之中的方式”。又说“我将天地合一、浑然平和之气贯穿于画作之中,蔚然壮观,辉映出当代的光影”。王瑞青可以说真的得到艺术创作的三味,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非常高的。我的感觉是在这条以生命创作的道路上王瑞青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综观王瑞青的画作,无论是状物还是写人,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与精神。浅层次的对自然与世界的爱心,深层次的人文精神,更深层次的“漠”的哲学理念。我们的确已经看到王瑞青许多画外的丰富内涵,从这个角度说王瑞青已经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作了自己的艺术解读。这个解读还需要所有的欣赏者去慢慢品味。当然,艺术“意境”的深化是一个画家终生的目标,随着历练的增加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王瑞青的画作一定会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我国著名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的最后言道“生也有涯,无涯唯智”。感叹人生的有限而智慧的无穷。相信王瑞青在水墨画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中越走越远,越走越高。这是我的衷心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