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01年教育部颁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来,该方案部分省、市、自治区试行了一段,以后还要逐步推广到全国。目前,大家对于“语文新课标”有不同的看法,同时该改革方案也有待具体的教学实践的检验。最近,我们在北京采访了实施该“课标”的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请他谈了对于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的看法,以及他自己对于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意见。温先生对于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的见解独到、务实,对我们很有启发。现将对温先生的访谈摘录如下,以飨各位。
问:现在舆论界对于当前中学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批评甚烈,认为这是阻碍素质教育得以推行的最大障碍,您是怎么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的?
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确实是目前青少年教育中的一对突出矛盾。学生要学知识,提高自身素养,但又必须面临考试,这本身就是学生学习中的固有矛盾。要化解这一矛盾,除非取消考试或者改变考试方式。现在舆论界有一种声音,把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归之于高考,甚至主张要取消高考。应试教育确实与高考有极大关联,但取消高考,显然不可行。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源有限的人口大国,取消了高考,该如何选拔人才?高考制度确实有许多缺失和弊端,但除此之外,我们目前似乎还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能够取代这一制度的选拔人才机制。其实,在中国,最反对取消高考的是普通老百姓。高考几乎是他们的子弟得以进入社会上层的唯一通道,是他们的子弟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载体,取消了高考,将置普通百姓的孩子于何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分层,阶层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出现了剧烈的社会分化。阶层之间、个人之间的差距,尤其是收入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被不断地拉大。举个例子来说,在美国,一个教授的年平均工资也就是五万美元左右,一个工人也达到了四万美元。他们的“白领”与“蓝领”之间、脑力劳动与与体力劳动之间、“精英”与普通劳动者之间,其实差距并不大。这当然就没有那么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更用不着全民都在忙活高考了。可是,在中国呢?事实恰恰是相反的。高考作为一种社会人才的调节机制,一种社会下层进入上层社会的载体,势必就成了全社会的一个“独木桥”。这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社会分层的强化,不但没消弱高考制度,反而更加强化了这一制度。“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几乎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其实,与其说是“知识改变命运”,倒不如说是“制度改变命运”。“知识”正是穿上了高考制度的“外衣”,才显得如此的权威!所以,我们不能过分地听传媒或某些激进的批评家的意见,他们的见解从理论上讲也许是对的,但大多却是可爱而不可行的。我们的课程改革,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不适合我们现实的条件,也不行。比学问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我们要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是要在现行高考的体制下力求做一些加强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工作,通过语文课程改革,力求达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读写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寻找一条语文的课改之路,应该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问:您刚才谈到了语文教育和当前语文的课程改革,您是如何理解语文教育的?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如何?
答:什么是语文教育,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但我认为,语文课程最核心的,就是它是培养阅读写作能力的学科。语文课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谋生的能力,获得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语文的学习,要识字,要写作,要对信息进行处理。一个社会的人首先要解决他的阅读写作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讲其他更高级的要求比如说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其实人文素质的教育确实是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但它不能代替这个最基本的东西。现在的语文教育我认为有两大偏失:一是把语文课等同于文学课,人文精神等同于文人精神。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但并不是只有语文课才有人文精神,政治、历史、数学、物理等也有人文精神。在大家都讲语文的人文性时,我们还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目标,更别说是中学语文教育了。学语文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现在有些人主张以文学代替语文,其实也是夸大了文学的功能,那大都是搞文学的朋友们的一种设想,“可爱而不可行”,不切合语文教育的实际。语文教育的另外一个偏失是把语文教育等同于“快乐教育”。语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是对的,但这不是最终目的。这方面可以参照日本的经验,据说他们也推行过所谓“快乐教育”,主要在一些公立的学校实行,结果基础训练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质量大幅下降。他们把这种实验的后果称为“分级崩坏”,就是标准混乱了,偏离了教学规律。结果家长不敢把孩子送到搞实验的公立学校,宁可上费用很高的私立学校。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说了,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但有兴趣的阅读和学习并不等于就有能力阅读和写作了。也就是说,“快乐教育”并不半完全等同于“寓教于乐”。鲁迅那一代的文人,自小就背“四书五经”,就他们本人来说是并不“快乐”的。这一点,鲁迅在《五猖会》一文中就有详细的描写。但也就是自小那么一些“童子功”,则成了催生一代文学大师的基本条件。所以说,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改应当有一些很实在的东西,让老师和学生心中有数的东西,背诵多少文章,掌握多少文言词汇,阅读写作大致达到什么水平,都要有一些基本的实在的要求,让大家可以把握,知道哪些是“基本口粮”,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问:自从2001年教育部颁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来,已在部分省市试行了一段,大家反响很大,以后还要推广到全国。您是高中语文新课程试验读本的主编,您是如何看待“语文新课标”的?
答:高中语文课改己在部分省区试行了一段,现在有各种不同的声音,甚至有不少反对意见。这是正常现象。改革不可能那么顺利,如果一帆风顺,反而是不可思议的,那样或者等于没有改,或者是完全改偏了,不会构成对既有体制的威胁,人家也不用理睬。现在有较大反响,说明改革碰到“硬肋”了,碰到要害了。开始接触高中语文新课标时,我也有看法,甚至有此怀疑。我感到这样改革有些冒进。当时我说:“批评家己经走了12步,某些领导走了10步,我们走8步就可以了。”但现在我愿意更多地站在支持课改的一边。理由是课改的大方向没有错,那是多年争议和探究之后迈出的步伐,不能收回来。至于步子的快慢,可以在实践中调整,总不能刚开始就回头。无论如何,课改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应当努力抓住。有人说,宁可让别人先实验,自己在后面跟。这表面上很实际,其实是短视的。既然进入实验,只能采取积极的态度,认真细致地搞好实验,积累经验,提高质量。这件事不能等待,不能等高考也完全来一个大变动后再考虑课改,那是不现实的。课改肯定会继续推进,而且也肯定会影响并推进高考的改革。这是大趋势,所以我主张还是积极推进,当然是在既有格局和方法基础上逐步推进,不是搞天翻地覆,一切推倒重来。
问:作为高中语文新课程试验读本的主编,您觉得新课程标准比起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有什么突出的特色?同时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补充修订?
答:新课程标准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了选修课,减少了必修的部分。其意图是让学生有更多自己主动学习和选择的空间,而不让语文教学仅仅作为面对应试教育的灌输型教学。所以现在选修课里的比重非常大。必修部分大概是一个半学期就可以完成了。然后用其它时间开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这种改革应该说是这些年来大家对语文教学改革讨论的结果,也是他们学习西方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教学模式的产物。目标是好的,但是有点超前,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一些问题。另外在高考制度还没有大的改革之前,新课程标准实施如果不跟高考挂钩,也会碰到很多问题。补充修订的问题我想有两个方面是应该强调的:一是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基础。语言的训练,阅读写作的训练,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过程,我们不应该回避。所以虽然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同时也要强调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要有某种意义上的刚性的要求。二是必修课占的比重不能太少,因为还要高考,学生老师都不放心就会把选修课放到一边,再来复习高考,这样学生的负担会更重。并且选修课要实验,要有步骤地根据不同学校的类型来开。目前现行的十六套教材中选修课的空间一般规定好了,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开选修课都会有困难。改革的牵动面很大,我们的立足点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光是瞄准大城市,瞄准教学条件很好的学校,还要考虑到绝大多数的中等偏下的学校,要稳妥一点。
问:新课程的选修课应该如何教学?您能否提一些必要的建议?
答:关于如何进行教学,人教版有教师用书,教师们可以参考,但恐怕不一定能解决全部问题。我想,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我相信广大教师一定会摸索出比较好的教学路子的。我希望从大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教材更加成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选修课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不主张老师多讲,但主张把更多空间让给学生;不能把选修当作必修的延伸,不宜套用必修课的教法去应对选修课。那样,学生肯定没有兴趣,然而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选修课成功的主要标志。要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多讨论,形式要丰富一些。当然,也可以先在考试问题上让学生解放束缚,指定范围的做法有一定必要,但也要考虑尽量让学生负担小一些,那样师生才能放得开。
问:现在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东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从师资到教学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西部的学校,特别是西部的农村学校,您认为该如何该如何组织新课程的教学?
答:你提到的问题正是我所担忧的。我总觉得现在新教材比较适合城市中学特别是水平较高的中学,而不一定适合农村一般中学。 现在新的教材对城市中一些教学质量高的中学来说,问题不大,他们有的本来就开设选修课了。但是农村地区呢,有的学校师资严重缺乏,有的一所中学只有两三个语文教师,连一般主课都难以完成,怎么开选修课?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农村中学在这次课改中跟不上,我们不积极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那么教育的贫富差距还会加大。如果这样,我们的教改就会失败。我们的教材也要想办法帮助农村中学的老师,让他们能够上手。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西部和农村地区中学的语文课改,最好是深入这些地区的学校中去,到教学的第一线多做些调查研究,听听一线老师的具体意见,体验一下西部农村学校的学生的对新教材的感受,最好是拿数据来说话,来验证我们的教材的适用性,这样可以促使我们的新教材更具实效性,更加完善。你们陕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在西北的唯一一所部属师范大学,做这项的工作更是责无旁贷,我希望你们能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