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沛:“文化全球化”时代重视构建软实力

  新闻背景:最近,关于构建中国软实力的讨论正在学界热烈展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点正越来越得到认同。眼下的这场讨论缘起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央精神,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丰富的内容。如何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里,构建中国的软实力,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主持人:强大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大国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它仅仅是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有所帮助,还是在事实上起到强化国家实力的作用?

  于沛:软实力看则“软”,实则“硬”。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与外部世界有着复杂、频繁的经济、科技、军事交流,如果它能够在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获得大多数国家的认可,甚至是仿效,那么它就有可能减少交流中的大量摩擦,在国际合作中也可能争取更多的支持,从而赢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主持人: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强化意识形态方面的软实力,可以取得您所说的那种效果,那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构建文化影响方面的软实力呢?

  于沛: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始终坚持不称霸,始终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其实是和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传统是分不开的,是与中国儒家、道家的思想渊源分不开的。如果不能让世界充分了解、感受中国的文化传统,世界就很难理解、赞同中国的意识形态,也就很难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当然,文化传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几本《论语》、《老子》就能涵盖的,它渗透于各种传统的文化样式、文化载体、文化理念中。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剧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全方位强化文化建设,扩大文化影响,帮助中国软实力获得更多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主持人: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甚至有专家说,“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否有可能保存自己独立而强大的软实力?

  于沛:我始终认为所谓“文化全球化”,进而形成全球单质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可能。文化总是在不断地融合中的,当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来经过融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最先的范式了。任何外来文化在渗透时,都会和本土文化产生某种融合、妥协。所以,我们并不应该过分害怕美国文化的声势,也不必过于杞人忧天地担心“文化单质化”。

  主持人:既然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融合的因素是如此强大,既是对我们的保护,也是对我们扩大文化影响的障碍,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软实力?

  于沛: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并不指望,也不可能用一种强权文化去统治世界,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我们更希望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努力寻求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汇点”,并使之和谐发展。当然,强大的软实力是必然建立在强大的硬实力基础上的,只有事实上某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社会和谐了,这个国家的发展路径、文化理念才有可能被其他国家所钦佩和效仿。所以,软实力和硬实力必须是两条腿同时走路,才能产生“软”“硬”配合,相互促进的好局面。

  主持人:在强化自身文化的同时,面对文化全球化,我们是否应该建起牢固的堤防,抵御外部文化的入侵,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于沛:堤防是必须的。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面对美国的文化入侵,欧盟也积极采取措施限制,比如电影台每天播放美国电影不能超过6小时等等。但是,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如果只是蒙起头来,保护我们的京剧、皮影、儒家思想……那肯定是不行的。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才有可能适应新的形势,当年京剧也是经过百年的革新才成了今天的模样,儒学体系也经过历代大师的注释扩充。所以,构建中国的软实力,不可能靠堵,只有打开大门,使中国的文化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吸收时代发展的丰富营养,加快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才能从根本上强大中国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