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学术研讨会召开

文 吴国彬 徐璐 图 白强 时间:2008-01-02 14:04:35

    12月29日、30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启夏苑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著名古代文学专家、文艺理论专家霍松林,陕西省省政府副秘书长庄长兴,我校副校长萧正洪,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黄道峻,著名文艺评论家畅广元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我校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傅功振主持。本次会议由我校文学院、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主办。

    开幕式上,萧正洪副校长致开幕词,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指出应该虚实并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介绍了河南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得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希望两省加强交流合作。刘魁立研究员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文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不仅是一个民族视角的问题,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庄长兴副秘书长指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增加经费的投入量,要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应提高全民保护意识。黄道峻副主席认为,高校专家和社会民俗、民间文艺学者联合将有助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校文学院院长李西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体现了文化的本源性、悠久性和多元包容性;陕西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文学院将与社会各界共同致力于该项工作。

    在会议的主题报告阶段,刘魁立、陶立璠、夏挽群、傅功振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常祥霖、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锦强、陕西省群众艺术馆馆长王鼎志、龙凤文化研究专家庞进;我校的张志春教授、李强教授、高益荣教授、西北大学的李慧志教授、安康学院的戴承元教授;陕北民歌传人王向荣、剪纸专家贾四贵等专家、学者、艺术家分别围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基本思路、对策与建议以及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设与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会议于30日下午闭幕。闭幕式上,李西建院长指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校应发挥人文社科优势,加强相关研究,应提高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意识,并力图加强理论思考。我校民俗与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张志春教授总结了大会提出的保护工作的建设性意见和思考,希望大家能进一步深入民众,加强操作层面的工作。刘魁立研究员、王鼎志馆长也分别作了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