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女子教育观透析

 

董娟娟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要: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的重要开拓者,其女子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女子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为:从男女平等到男女平权;变单纯的贤妻良母教育为完全人格教育;注重培养女子的自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倡母教,重视女子在教育后代中的作用;研究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蔡元培   女子教育 

占人口总数一半的女性,在人类自身的繁衍与增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女性便没有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也便不称其为社会。然而,几千年来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作为男子的附属品而存在。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蔡元培等大批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中国女子的地位才逐渐有所改观。但是,由于中国漫长而持久的封建时代的烙印,使封建腐朽思想在人们头脑中仍根深蒂固,“三从四德”、“男主外,女主内”、“夫为妻纲,夫人非子”等歧视和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仍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思想。因此研究妇女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当之无愧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完整,博大精深,其女子教育思想便是其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女子教育的开拓者,在积极推进女子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他丰富与深刻的女子教育思想,且与他的其他教育思想一样是中西交融的,在近代历史上曾振聋发聩,直至今天仍然倍受社会关注。

一、生平及在女子教育方面的主要实践活动

蔡元培(1868-1940年)字孑民,号鹤卿。浙江绍兴人。他从小苦学,少负才名,三考联捷,1892年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深感清政府政治改革无望,毅然离京南下开始了他终生的教育生涯。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他多次赴国外留学,考察教育。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旧的传统教育,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他在女子教育方面的几次实践活动。

1创办女学 。1902年蔡元培与蒋智由、陈梦坡、林少泉等教育进步人士在上海创办了爱国女学。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此学以传授革命知识,宣传反封建的革命思想为主,同时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把教育与革命结合起来,认为女子在革命中从事暗杀活动比男人更具有优势。从而为反清革命培养了一批有胆识有作为的新女性。

2初等教育实行男女同校。1912年初,蔡元培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他的短短任期内,他对旧式教育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将女子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的格局,首次在小学实行男女同校,使初等教育方面男女在形式上趋向一致,确立了男女平等受教育的原则。在此期间出台的“壬子癸丑学制”中女子教育占了一定的地位,规定设立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和女子实业学校,为男女平等在法律上奠定了基础。

3开放“女禁”,高等教育实行男女同校。五四期间,妇女解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男女平权”、“男女受教育机会均等”等口号深入人心。又加之蔡元培多次出国游学,对西方教育制度和男女同校优越性的亲身感触,顺应潮流“开放女禁”就成了必然选择。1920年春,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正式在北大开放“女禁”特许女学生王兰,杨寿壁等九人作旁听生,同年暑假正式招收女生。在这之前,尽管有些外国教会大学实行男女同校,但数量寥寥无几,所以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放“女禁”,在国立大学可谓是破天荒的事,一方面给女子创造了与男子受同等教育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女子社会地位的改变。另一方面,男女合校,为男女青年提供了正常的交流场所,给“男女授受不亲”的迂腐观念以沉重打击。

二 、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

(一)从“男女平等”到“男女平权

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他年幼时特别喜欢读俞理初的著作,对俞理初抨击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基础及理论支柱——程朱理学的观点甚为欣赏,同时也对其所提倡的男女平等的主张大力赞成。从封建王朝走出来的蔡元培受儒家“恻隐之心”及同情、良心、正义等道德观念熏陶,和俞理初等人一样,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为女子鸣不平,反对男尊女卑及各种强加于女子身上的封建纲常礼教。蔡元培认为“男女皆人也”,不应有尊卑、主从之分。从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早期的男女平等思想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

随着蔡元培教育实践的丰富和对西方民主主义进步著作的研读及多次出国游学,使他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和科学思想的影响,接触到了有关西方资产阶级民权、人权学说的,“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等概念,进而融通中西,从人权观点来看女子的地位问题,并以儒家的观点来解释“人权”。人权既是有生俱来的,女子当然也有权获得与男子一样的社会地位。这样男女平等的思想就演化为男女平权的思想了。

蔡元培认为女子不仅在婚姻问题上要有自主权,而且要有受教育的权利,有经济上自主的权利,有参政的权利。黎元洪任大总统时,蔡元培主张女子应该参政,有人以妇女程度不够为借口表示反对,蔡元培驳斥道:只问妇女参政该不该,不能问她们程度够不够,纵然不够,也可用教育补足不能剥夺其权利[1]

蔡元培言行一致,注重实践,既是男女平等的提倡者又是实践者。小至于个人婚姻,夫妻相处,大至于创办女学,开放女禁,无不身体力行,把实行男女平等为职责。在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实践时,首先把教育与实行男女平等联系起来,从“人人宜受教育”这一观念出发,特别强调办女学的重要性。

蔡元培提倡男女平等,仍然注重男女生理上的差别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分工,男女各有侧重。他说:“男之与女内外分职,自原人而已然。其合于天然之理与否,虽未有定论,而可与性成,骤赢于此,必绌于彼,其关于人世之祸福也剧矣[2]。认为男女在人格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也可以有职业上分工,各扬其长,互相协作,这是很有见地的,对现今社会也有一定的意义。

(二)变单纯的“贤妻良母”教育为“完全人格”教育

“贤妻良母”是几千年来中国女子教育的宗旨,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是封建社会对女子的一贯要求。教育内容从未远离“三从四德”这一主导思想。近代许多仁人志士虽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但教育目的依旧停留在“贤妻良母”的圈子之内。例如,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昌设女学堂启》中明确表示,兴办女学“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保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3]。这种观点不难看出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其局限性是必然的。蔡元培站在时代的高度,对近代贤妻良母教育思想进行了扬弃和改造。他借鉴了西方进步的女子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要打破贤妻良母的格局。他认为将女子培养成贤妻良母的教育目标是狭隘的,不合理的,其结果仍然是把女子束缚在家庭之内。女子的培养目标应该和男子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都是培养独立性的,具有完全人格的“社会的人”。

“贤妻良母亦有益于世界,……然必谓女子之事,但以贤母良妻为限,是又不通之论。……故余认为女子当求学之时,即须自己想定专诚学一事,如专诚学教育,专诚学科学、美术、实业均可”。[4]蔡元培认为也只有这样女子才能摆脱“贤妻良母”型家庭主妇的局限性,真正成为具有完全人格的新知识女性。

对于如何造就“完全人格”的新知识女性,蔡元培有着精辟的见解。早在1912年5月蔡元培在参议院演说时就指出:“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5]。1917年1月,又在爱国女校演说时明确提出:“完全人格,男女一也”[6]。主张女子教育应培养有完全人格的新女性,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1蔡元培把发展体育放在女子教育的首位,提出“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7]。认为“有健全的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8]。要求女子坚持不懈的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毅力和意志。

2其次,蔡元培也十分重视女子智力教育。在他看来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女子才可能从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的落后状态下解放出来。

3“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9],蔡元培认为“无德”的人即使“体魄、智力发达”,也对改造社会“无益”,甚至可能“为恶”社会。女子应待人“以德”、“以善”、“以诚”,处理好左右邻居、上下长幼、公婆、妯娌、夫妻等群体和家庭关系。

4在重视体、智、德三育的同时,蔡元培也很重视美育。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女子审美能力,“陶冶活泼敏锐之灵性,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10]。美育对养成女子完全人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进行,女子完全人格的养成才有可能。

(三)培养女子的自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使中国女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社会的低层,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处于无权的人身依附地位,形成了她们依附男子的自卑思想。蔡元培以敏锐的洞察力,对女子的弱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女子要立足于社会,成为人格独立自由的公民,就一定要自立自强。他说:“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自强 [11],女子只有到学校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才能独立生活,才可以不依赖别人。自己才会有独立的人格。这与中国古代传统认为“妇人主中馈”、“男子治外,女子主内”,妇人称丈夫为“外子”,丈夫称妻子为“内助”形成鲜明的对比,其进步性不言而喻。正是基于对女子自立精神的重视,蔡元培十分关注女子职业教育,还专门为浙江女子甲种职业学校题词,内容为:女子能熟悉有益社会之职业而又济之以勤俭则能自立,能自立则自然与男子平权矣。[12]

民主革命家的身份,决定了蔡元培要求女子应担当起应尽的社会责任。他认为“革命精神之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而以教育为根本”如果说主张女子应与男子有平等的社会地位,是从享受权利这方面来说的,那么认为保种强国,女子也与男子一样承担责任就是从应尽的义务方面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蔡元培强调女子应该在主观意识上认识到自己也是“人”和“公民”应与男子拥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应当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说,权利即“凡有利于己者,皆属之”;义务则“凡尽吾力而有益于社会者皆属之”[13]。当北京女高师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当教员生活清苦,有打退堂鼓改行的想法时,蔡元培说“若于校中既享有种种之权利,而竟放弃其义务,如负债不偿然,于心安乎?[14]他鼓励女学生们,担负起应尽的责任,服务于社会,不辜负学校对他们的培养。

(四)提倡母教,重视女子在教育后代中的作用

蔡元培幼年丧父,兄弟三人靠母亲克勤克俭,抚养成人。这使他非常尊重自己的母亲进而尊重母性,又由尊重母性到尊重女性。同时丰富的教育实践,更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女子在教育后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蔡元培认为,女子占中国人口的一半,孩子的抚养,家务的操持大都落在成年妇女的身上。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直接影响孩子身心的发育成长。他说“人之受教育,当自小儿时起,而小儿受母亲之教,比之受父亲之教为多。”又“与小儿周旋之人,未有比母亲长久而亲热者。”“孩提时处处受母亲影响,此时染成恶习惯。他时改之最难。”又:“推本穷源,则胎教亦不可忽。”“小儿在胎内时,为母体所范围,虽欲避免不良之影响,其道末由。”[15]当然蔡元培的这种重视母教,重视胎教的观点与他的亲身经历是分不开的。他认为自己具有“不苟取”、“不妄言”的品德,是“得诸母教”的[16]。正是出于重视女子在教育后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蔡元培提出了“欲令人人受教育,当以女学为最重要”[17]。如果做母亲的具有学前儿童教育知识,而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那么,幼儿在孩童时代便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以后为人处世,立志修身都有很大的好处

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我国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性别制度和性别规范体系。其中,“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和“贤妻良母”的理想女性标准,束缚着古代女子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充分强调女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与男性的平等地位,使女子的地位有所改观。然而直到今天,社会某些领域,歧视女子、漠视女子权益及轻视女子作用等现状还有所表现。例如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性别定义,仍然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女子难以获得相关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无法在科技、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挥作用。在我国,女性文盲率远远高于男性。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全国15岁以上女性人口中的文盲率为31.9%,同一阶段男性文盲率为13.0%,女性文盲率比男性文盲率高出18.9个百分点[18]。同样在今天的消费文化中仍然充斥着对女性传统形象的赞美和引导,这种赞美和引导最终既内化于女性对自身的认知,更强化了社会对女性的价值期待。例如,不会家务,不考虑丈夫和家庭的需要,专心于工作的女性常常被认为不是好女人。甚至,“女比男强幸福不长”,妻子接受高等教育是“婚姻破裂的危险信号”等说法在社会上很有市场。因此研究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有助于充分发挥女子的聪明才智,提高女子生存质量和生存能力有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存,更让每个人都认同自身应扮演的角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释:

[1 ] 姚全兴:《蔡元培的男女平等思想》见《历史知识》1981年第4期

[2] [10] [11]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35 页、434页、35页35页

[3]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  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册19页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4]蔡元培全集第2卷305-306页,中华书局1984年

[5]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164页

[6] [7][8][9]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第75页、75页、75页、76页

[12]中华职业教社主办:教育与职业[J]1995年7月第16页 

[13][14]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363页、365页、

[15]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302页

[16]《论蔡元培》,朱馥生:蔡元培对妇女地位的看法 ,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17]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 养成优美高尚思想 湖南教育出版社65页

[18] 林志斌主编.王伊欢,齐顾波副主编.性别与发展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