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秉文创办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其启示

 

宫学芳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要:郭秉文在中国创办现代大学,被称为“现代大学之父”。他的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是独具特色的,重视师资,学者治校,依托社会办学,寓师范于大学等内容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重温郭秉文的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可以给当今的大学教育以更多的启迪。

关键词:郭秉文 现代大学 教育理念 启示

 

中国的现代大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这些大学虽然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层次、水平,但凡能流传至今的,大多数都是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而又曲折的奋斗历程,并且留下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育。而在这些现代大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总会有为这些现代大学的创立和成长做出贡献的奠基者。1921年创立的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在中国开创现代大学,被称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他早年赴美留学获乌斯特大学理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1914中国教育沿革史,为中国教育制度史的开山之作,以此博士论文获教育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的第一位教育学博士,也是在美国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之一他在担任东南大学校长期间,运用在美国学到的知识,根据美国和世界现代大学的发展趋势,厉行教学改革,重视学科建设,广延留学欧美师资,提倡德智体三育并重,培育诚朴、勤奋、求实的校风,主张根据社会需要设科办学,使东南大学成为蜚声国内外的高等学府。

一、郭秉文创办现代大学理念

郭秉文通过在美国的所学的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和自己的教育思想,运用到东南大学的教育与管理上,使东南大学能够赶上世界高等大学。

(一)广延名师,聘请一流的教授、学者到校任教

     郭秉文创立东南大学之初,广泛聘请名师到校任教,这里在当时云集了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学者,“名师萃集,极一时之盛”[1],如物理有胡刚复、叶企孙,化学有任鸿隽、孙洪芬,数学有何鲁、熊庆来,气象有竺可桢,生物学和农学有邹秉文、秉志、陈桢、胡经甫,戴芳澜,工科和商科有茅以升、周仁、涂羽卿、胡明复、孙本文,文科有刘伯明、陈中凡、梅光迪、陆志韦、吴梅,教育科有陶行之、陈鹤琴、廖世承等。由留美学生于1914年创立的中国科学社1918年迁回国内时,总部设于东大,其骨干成员则云集于东大,以至东大当时有“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之称。

(二)实行大学自治,倡导民主精神,学生“自动自治”的民主体制。

郭秉文主张大学自治,办学独立,学校为教育和学术的神圣殿堂,应独立于党派,不应与任何党派发生纠葛。学校是教育、学术性机构,是培养人才、振兴科学之地。非学者不能担当此重任学者不干预政治学者不党[1]

自郭秉文任校长后,倡行学者治校发展民主治校体制,校务实行责任制与评议制并行,即一方面确立校长总理一切校务之责,一面规定凡学校大政方针必须交校务委员会议决。校务会议相当于学校的立法机构,所作决议经由校长批准后即由学校行政部门付诸实施。同时,成立各种常设或临时的专门委员会,将学校的各种事务交由教职员自行办理。经过完善,逐步形成了校董会制、校长制与三会制并存的学校治理模式,即校董会决定学校大政方针,校长总事校务,评议会、教授会、行政委员会各司其职,评议会议处学校重大事宜,教授会议处全校教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事宜,行政委员会统辖学校行政事宜。

提倡学术自由。政治思潮来说,当时学校所在的南京,共产党被当局视为异端赤党,国民党亦处于地下状态,东大却包容持有各种主张的师生,三民主义、国粹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共产社会主义等种思潮,汇于一堂,成为自由思想的堡垒。

郭秉文提出自动主义,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治素养。自动主义,对在校学生而言,指学习上的自学和自力研究,生活上的自立、自理,各种学术、文化、体育活动上的自行组织和主办。自动主义陶也培养了学生自治、民主的现代共和国民素养。为推动自动主义的实行,学校评议会中专门设立了学生自治委员会,先后聘请深受学生敬仰的刘伯明教授、陶行知教授为主任委员,指导学生自治会的工作

(三)因社会需要设科,寓师范教育和实科教育于一体。

    郭秉文提出,为了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上乘的师资,必须“寓师范于大学”。他认为,凡中等以上的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并且应该是双料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在一个单科性的师范院校里,是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师资的质量,所以在综合性的大学里学科齐备,各科知识互补,才是造就师资的理想场所。郭秉文指出,“师范学院办在大学里,教师的来源不必局限于师范院校。”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在经过一番教育理论的训练,定可成为卓越的师资。根据他的思想,东大保留了原南高师的教育科,并将其扩充为四个系:教育系、心理系、乡村教育系和体育系。自清末兴学以来,中国学制模仿日本,始终将高等师范和大学分开设置。东南大学寓师范教育和实科教育于一体,在全国为首创。

(四)多种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使学校从社会各方面获得支持和资助。

    中国自清朝初期以来,高等学校的经费都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来拨款。但由于割地赔款,军阀混战,中央和地方政府拨给高等学校的经费很有限,因此,郭秉文要通过多种渠道来为东南大学筹集办学经费。

    由校董会出面集资是其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由郭秉文组成的第一届东南大学的校董会有一部分金融和实业界的巨子。利用他们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为东大集资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贡献。

    自郭秉文担任东大校长之后,还利用各种机会,或是请人来华讲学,或是出国考察讲演,积极扩大东南大学的国际影响。美国学者孟禄看到东大的发展,认为东大是很有前途的大学,所以,郭秉文利用这个机会,通过孟禄得到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十万美元的资助,创建了早已酝酿已久的东大科学馆,建成后基金会又捐款五万元仪器设备费,使东大科技馆成为国内最先进的科技馆之一。由于郭秉文多方努力还争取到国外一些知名人士和机构的援助,东大农具院中展出的各种农具,很多就是国外企业捐助的。

    郭秉文模仿美国哈佛大学的办学方式,鼓励私人捐助办学,通过募捐建造图书馆的章程中公开说明,如有捐助者,落成后即以其别号命名图书馆并为之塑像,他利用有些达官显贵想在死后留下芳名这一心理,劝说江苏督军齐燮元以其父之名独资捐款十六万元建成了东大的图书馆。后该馆以其父之名命名为“孟芳图书馆”。

二、郭秉文创办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对当今大学教育的启示

郭秉文创办的现代大学---东南大学,是为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开创了先河,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值得我们现代大学教育学习和思考的。

(一)大学应重视教师的教育、培养和引进。

    郭秉文在东南大学聘请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学者,这是东大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国内一流的大学之一的重要条件。首先,我们的现代大学也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看一所大学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流的教师或学生,就要看师资队伍是否过硬。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师,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科研也就无从谈起,中国的大学教育亦不能发挥大学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作用。其次, 我国现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突出的大问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教师水平不高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学到的知识贫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竞争,使学生就业困难。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竞争。我们的大学可以引进师资,如从国外聘请学术较高的学者,来到国内任教;另一方面,可以定期派送国内的教师,去国外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管理理念,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现在我们很多的大学,有这种选取一部分毕业生“留校”的现象,使得我们许多大学出现了“近亲繁殖”的情况,这种现象是否有利于大学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创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使学术和思想百花齐放。

    郭秉文主持的东南大学,实行自主自治,学术自由,学校应该独立与政治。所以现代的大学应该争取更多的自主权,这样每个大学的办学才能够有自己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不同岗位和需要 。一方面,要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的学术氛围,学生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大学要鼓励学生去实践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想法,让大学校园里永远是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这样学术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另一方面,大学也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的学术空间。教师的思想独特和新颖,可以在学术和思想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创新观念,发挥特长,让学生学到更加自由和丰富的知识。

(三)强化大学的社会职能,依托社会进行办学

    郭秉文在办学过程中紧密依托社会办学是其办学的一大特色。无论是校董会的建立还是鼓励社会人士的捐助办学,都说明了大学要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学校的就会有更加长足的发展。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投资力度,把资金比较多的投资在高等教育上;另一方面,要更多地联合和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可以鼓励国营和私营企业把多余资金用在大学教育中,鼓励他们赞助贫困学生,投资学校设备,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去其企业工作。大学还可以为其企业培训员工。这样学校和社会企业可以互惠互利,也可以使学校和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四)“通才”和“专才”模式相结合,使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

    郭秉文主张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通专”并重。现今社会需要的人才不是以往的书呆子,也不是只掌握一种知识技能的人,而是培养能通晓多种知识技能,并能在一种知识技能上做到游刃有余的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因此学校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能够适应社会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现代的教师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相关的其他知识。就如郭秉文所说的“寓师范于大学”,教师不一定非由师范学校来培养,非师范大学的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也是可以成为教师的,这种思想也为我们现代大学培养教师以很好的启迪。

    郭秉文的大学教育思想和理念博大精深,有我们当今大学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重温他的教育思想,不但可以给我们新的启迪,而且可以激励我们不断沿着他的足迹更好地做下去,将我们的大学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释:

张其昀:《中大建校五十周年纪念》,载《郭秉文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华学术院,1971年版。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参考文献:

1.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第1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3. 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冒荣.《至平至善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6.许士荣.郭秉文的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及其启示[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4.

7.孔颖.“东南大学之父”----郭秉文[J].民办教育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