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产生和历史演变

 

曹艳丽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要: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高等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目前高等教育学界比较公认的是“三职能说”,即培养人才,发展知识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本文旨在探讨这三种职能产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三者的相互关系,探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  社会职能  社会功能 

 

一、研究的意义和现状述评

(一)研究的意义

高等学校职能问题是一个与高等学校这种社会机构本身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同样久远的问题,因为高等学校的产生是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是为发达到人类一定的目的服务的。高等学校自产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特定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学校自身的需要,高等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其社会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最直接而现实的反映,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学校社会职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研究也是无止境的。尤其是对于当今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大国而言,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把握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研究现状是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高等教育产生开始,高校自身及其职能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社会的需要紧密相连的。今天,在高教界比较认同的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知识,直接为社会服务。然而这三项职能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其作用也不完全相同。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别阐述高等学校三种社会职能产生及演变的过程,探讨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全面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不但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决策和管理,而且也为高等学校自身角色定位与内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另外,本文还将涉及到目前学界逐渐流行的关于高校第四种职能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部分观点。

二、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文献中,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功能和职能等概念的混用现象比较普遍,要弄清楚高等学校社会职能,首先必须弄清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

(一)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

高等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领域,其内涵和外延始终处于一个变化发展过程中,早期的高等教育主要指大学教育,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高等教育是由国家当局批准的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中学后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培训。[1]现在一般认为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的之外的专业教育,是传播高深知识和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机构,是实现高等教育价值的具体承担者,高等学校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功能和职能

在英文中,功能和职能是同一个词“function”,在汉语中,两者都是由两个词素组成的合成词。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把function解释为:Special  activity  or a  person or thing (人或事物的特有活动和目的)。其中文解释为职责,作用,功能,机能。《汉语大词典》职能:人和事物以及机构所能发挥的 作用和功能。《现代汉语大词典》:职能,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新华词典》:职能,人、事物或机构本身具有的功能或应有的作用。《辞海》:功能,指功效、作用,多指器官或构件而言,在一个系统中经常与结构构成一对范畴;而职能多指人、社会机构应有的作用、职责。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功能常指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这会总作用包括一系统对另一系统的作用,也包括系统内部分对整体的作用,因此如果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在谈到它的作用时往往使用功能。对整个社会来说,高等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高等学校却是一个社会机构或社会实体,故前者一般使用功能概念,后者常使用职能的概念。

(三)高等学校社会功能和高等学校社会职能

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高等教育活动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各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高等学校社会职能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所应承担的作用和能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是由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的,高等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高等学校就履行什么样的社会职能,高等学校的使命就是把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付诸实施。

三、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产生和演变

从历史的角度看,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西方的高等教育

1、中世纪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

从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般认为意大利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建桥大学是当时最早的大学。由于中世纪大学办学形式的开放性,到14世纪末西欧已建起四十多所大学,到了十六世纪整个欧洲都有了大学。欧洲大学的出现和广泛的建立体现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新需求,首先源于欧洲新环境的刺激。特别是到了中世纪后期社会需要大量受过培训的专职人员,例如:国家机构的完备需要配备一定训练有素的官吏;教会势力日渐增长,需要更多通晓教义,能说会道的神职人员去不断扩大它的影响;日益复杂的法律诉讼需要懂得法理和能言善辩的律师、法官;人们的健康需要专门的医生。在这些需求下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的产生便成为必然。从这些社会背景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大学的办学模式一开始便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即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所以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社会职能。

2、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发展知识的职能

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专业教育,在其产生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的职能开展各种活动的,大学在整个社会智力生活中没有发挥出什么重要作用。而这一时期正是欧洲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创造发展层出不穷的时期,但大学没有加入到这股创造洪流中。

19世纪德国的国家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对普法战争失败原因的反思,对急于在工业发展上赶超英法的期望等,种种推动力汇集在一起推动德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使大学成为国家科学创新的重要力量。在这场变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1810年柏林大学的建立标志着高等学校发展知识职能的开始,它的初衷是为了振兴德国民族。著名教育哲学家费希特提出了当时德国大学办学中的这些弊端。鲜明的提出了办大学的两条原则——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一思想得到了德过教育大臣威廉洪堡的支持。柏林大学就是在这两条原则下创办的,洪堡主张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教和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了大学,大学活动的范围扩大了,大学的职能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学开始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知识。

19世纪中期以后,美、英、法、日等国的大学纷纷效仿柏林大学进行变革。德国大学模式广泛传播的19世纪中后期,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知识职能普遍确立时期,为19世纪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新方向,为那些要求投身于科学研究并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部分的大学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如被称为美国大学真正开始的霍普金斯大学就是在借鉴和改造德国大学模式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起来的。但德国大学所倡导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培养高级抽象思维能力的学者,只注重理论研究不注重实际,把纯学术看的至高无上,把脱离社会实际的职业看的至高无上,学术自由仅仅是纯学术自由,这样大学走向了社会的边缘,成为“象牙之塔”。

3、威斯康星大学的创办——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20世纪初,德国成了世界大学的耶路撒冷。随着社会的发展,德国那种为知识而知识不关心大学之外的民生问题的大学模式。日益暴露出不足。促使大学最终走出“象牙之塔”,率先使培养人才、发展知识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是美国的大学。美国大学在学习德国式大学的学术氛围的同时,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了大学大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美国大学独特的办学风格,并引发了大学的第三种职能的发展。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3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按照各州议会所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知识。这些学院在历史上被称为“赠地学院”。其中最典型的是康乃尔大学的建立和威斯康星大学的创办。其办学思想是大学想所有人开放,想所有学科开放。为体现这一思想,康乃尔大学提出了“适用于所有目标”的课程计划,其中的课程包罗万象,各门课程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威望。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并帮助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落实其办学思想,威斯康星大学专门设立了一个知识推广部,提高函授、学术讲座、辩论与公开研讨、信息与福利四个服务项目;同时发动大学教授服务于州政府,参与决策和管理工作;发动大学教师巡回农村、工厂,直接知道工农业生产。

20世纪以来,随着政治民主、经济增长、人口激增、知识爆炸等进程,高等学校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巨型化、国际化的特点。1963年,美国加州大学校长科尔出版了《大学之功能》一书。他认为,现代大学不容置疑地已经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由社会边缘“象牙之塔”,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这充分地表明高等学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已经在教育界形成共识。

(二)我国的高等学校

中国最早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和汉代的“太学”。但是中国古代大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办学理念,办学的目的就是要“成熟的人”和体格健全的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其办学目的和办学理念上来说还是以培养人才为其主要职能的。

我国近代大学的创办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98年,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最完备的公立大学。当时以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为代表的一代教育大师在大力传播欧美大学理念的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许多创见,为在我国建立近现代大学奠定了思想基础。特别是蔡元培先生在1917-1927年任北大校长时,他的大学理念主要是1.大学是研究机关;2.兼容并蓄,学术自由;3.教授治教。在这里就有了大学发展科研,进行学术研究职能的体现。梅贻琦先生在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以应该实行教授治教。张伯苓1919-1948任南开大学校长时提出了“育才救国,以图自强”的办学理念,在这些大师的办学理念中,明显体现了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所处的状况的密切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现代大学理念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高等学校的办学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1998年高等学校扩招,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而推行的“985工程”、“211工程”以及“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报告”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都是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体现。大学与社会的逐渐接轨,产学研基地的建立,是我国学校的第三大社会职能——直接服务社会的职能也日臻完善。

四、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社会新职能的出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能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来社会发展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社会的 “轴心机构”的大学,对于解决人类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种种矛盾负有特别的使命。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保管者、创造者的大学,在智力资源作为发展因素与物质资源相比将越来越占优势的未来社会,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性将会日趋增加。

1)高等学校的新职能——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它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合作研究、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间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协助等。高等学校开展国际合作这一新职能,早在1996年就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已明确提出:“大学聚集了与知识的发展和传播结合的所有传统职能:研究,革新,教学和培训以及继续教育。最近几年变的越来越重要的另一项职能即国际合作,亦应增加到这些职能之中。”“大学被赋予四种社会职能:①培养学生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②提供适合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的高度专业化的培训;③向全民开放,以满足广义的终生教育的各个方面的需要;④国际合作。”

2)国际合作是高等学校社会职能发展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迅速,大学也需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化职能,而且大学也有条件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之间和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多优势。同一学科的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合作正在跨越国界,成为研究工作、技术、概念、态度和活动国际化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将其作为高等学校第四种职能而提出,既是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在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日趋国际化的历史潮流中应当和能够扮演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2]潘懋元,高等教育将走进社会的中心,上海高教研究[J]19986);

[3]黄亲国,试析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J]20036);

[4]李兵,试析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内涵,黄河科技大学学报[J]20029);

[5]叶立群,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6]唐玉光,国际化——经济时代大学的新职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J]20009);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8]陈昌贵,国际合作: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高等教育研究[J]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