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的昨天、今天、明天

——论中外合作办学的起因、现状和未来发展

 

任立敏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跨国高等教育开始受到普遍关注,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中国进入WTO之后,开始起步并得到不断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诸如市场性与公益性、片面性与全面性、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等一系列的矛盾性。正是这些矛盾性,要求不断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行为,既要拥有自己的独特理念,完善的质量认证和资格认证体系,也要有对外国教育资源的有效吸收,只有这样中外合作办学才能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并昭示出美好的前景。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矛盾  质量  资格  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1 它是跨国高等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是外国教育机构和中国教育机构;办学地点是中国境内;教育对象是中国公民。

合作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一个国家的一所大学和另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学术机构甚至企业合作办学,授予联合学位,特许经营学术产品。2、一个国家的大学特许另一个国家用其名称办学。3、学校之间,系之间的合作计划。4、特许授予学位和颁发证书。5、一个国家的高校在另一个国家开办分校,开设该校的课程,颁发该校的资格证书。6、公司大学,即公司组织他们自己的高校或学习计划,自行颁发证书,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7、国际大学,即提供“国际化”的证书,它不属于某个具体的教育系统的一部分。2

我国合作办学的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即由中外双方共同投资,形成合作体的独立的法人财产,具备法定的办学条件,独立承担办学责任,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例如,根据中国政府和欧盟的协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欧盟共同出资创办的中欧国际商学院。二是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又可分为二级学院和一般合作办学项目。二级学院是指在一级学院的领导下,由一级学院与外方合作者共同创办的不具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这种方式运行。例如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一般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外双方根据协议确定的权利和义务所应完成的合作办学任务,项目设立在中外合作者组织的某一机构中。例如南京大学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建立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昨天——中外合作办学在各种因素的促进下开始萌芽

一、经济全球化

二战后,尤其是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得到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为跨国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世界信息同步,人们的观念受到冲击,为跨国教育提供了技术条件。在信息社会中,知识具有无国界的共享性为更多的人所认可,科学研究也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大学作为科研和传授知识的场地,也必然呈现国际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政治、文化教育的交流。在接受他国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同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将本土的文化渗透到他国的体系中。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跨国界的高等教育市场出现,合作办学机构应运而生,这为一些国家在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不足、以及教育资金不足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人们更加渴望了解他国知识、国际化的管理经验,以便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找到能适应不同工作环境,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位。这带动了更大规模的留学热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是层出不穷。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内部动机

在来华开展合作项目的外国高校中,有些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相对过剩的优质教育资源,迫于生源以及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这些学校把目标转向我国这个人口大国。他们注重教育质量,保持其原有的教育传统,有自己一套完备的质量评估体系,重在建立良好声誉,提高国际影响力。也有一些低水平的、二三流的、甚至不入流的“皮包大学”,他们提供劣质的教育、低素质的教师以及粗劣的课程,甚至只是打着“合作”之名,由我国直接提供教育内容,他们只负责“批发”或“出售”其本国学历,得名“学历作坊”(4),其目的单一,就是盈利。

我国教育机构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时,则是考虑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来促进我们的教育改革。此外还想通过引进国外的教育资金和国内生源可观的学费收入,以弥补高等教育投入的资金不足。也考虑到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了解国际经济运行法则和外国文化的国际性人才,以加快相关学科的发展,增强我国教育的竞争力。当然,也有一些学校“赶时髦”,好像没有开展合作办学,就表明国际化程度不高,“有损颜面”。总之,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随着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扩大,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无法从数量上满足国内的教育需求,而中外合作办学正契合了这一教育需求。

三、政策的支持

中外合作办学之所能够付诸实践,与积极的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分不开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社会环境反政治化的影响,对合作办学非常小心谨慎。政府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高校中已经开始了一些项目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发展,原国家教委对中外合作办学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于1993630日发布了《关于境外机构的个人来华合作办学问题的通知》,对合作办学的意义、原则、范围、类别、主体等做出了相应的规定。1995126日正式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标志着合作办学走上了依法办学和管理的道路。随着中国进入WTO,国务院于200331日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这是中国教育入世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定,使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更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外合作办学得以有效实施。20046月,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重申了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但允许有合理回报。

四、文化的交融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聚集了精华与糟粕。而人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文化互补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各民族文化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才能保证世界文化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面临着诸如环境污染、人口过剩、能源危机、战争威胁等世界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把世界各国人民联系了起来,也增强了人们对文化交融的紧迫性的认识。贝恰博士说:“人类的未来将是有史以来整个地球的未来,也就是说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不论是成功的还是破灭的道德,它都不会限于各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而会将整个人类卷进去。除非以全球观点和顾及长远的观点从事世界范围的合作,否则,想根本矫治世界现状和人类前景是不可能的。因而我们必须逐步摆脱各自利己主义的束缚,在世界范围建立起团结互助的关系,从而把我们的差异围绕共同的价值结合起来。”文化交流开始被人们认识并合作。3七十年代后,国际交往与合作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全方位展开。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互联网的发达,使得沟通与交流更加便捷,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人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必然要通过跨国高等教育这个有效的手段。而中外合作办学正是跨国高等教育的有效表现形式之一。

五、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就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跨国游学、游教的形式就非常盛行;在中世纪的大学中,聚集了各国的求学者,人们依然热衷于对知识的获取,并且坚信人文学科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一切学问在范围上都是全球的。这些跨国流动的学生和学者对相关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十六世纪以后,由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分裂的宗教,以及封闭的国家边界将国际化削弱。进入十九世纪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地理的大发现,各国贸易的增长,各国间的教育交流日趋繁荣。这一时期,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柏林大学诞生,各国学者纷纷到柏林学习,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二战后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展到诸如课程、教学方法等更具体的范围。我国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部国际交流和发展的历史,从开始的效颦德日,到后来师承美国,再后来以俄为师,到改革开放后在立足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留学教育,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高等教育的交流性特点,使我们的中外合作办学迫在眉睫。

六、比较教育学科的客观需要

广义上的比较教育的历史,也就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教育交流的历史,但是它成为一门学科的时间却很短暂。正如人们常说的“比较教育有悠长的过去,却只有短暂的历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扩大,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对外国教育的研究非常迫切,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频繁,由此我国的比较教育在几十年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比较教育主要是通过研究外国的教育现象,从而揭示一定的教育规律,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比较教育学者马里希曾指出“不仅应该从具有特定历史、疆域和竞争的民族文化来思考自己,而且还应该从世界各国的传统来思考自己,这样就会使人类摆脱狭隘的观念和自我孤立,从而达到那些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努力而产生的伟大而深刻的资料。”5中外合作办学,正是为比较教育者提供的一个直观的研究对象。

今天——中外合作办学在矛盾中成长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长期以来就是在矛盾中艰难成长的。

一、片面性与全面性的矛盾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对集中在上海,北京,山东,江苏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西部12个省、区、市,只有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有中外合作项目,其余地区都是空白。办学层次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因为“中外双方可以合作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但是不得举办义务教育和实施军事、警察、政治等特殊性质教育机构”。6在专业设置方面则以经济学门类和管理学门类居多,约占专业总数的49.3%,专业设置趋同。而社会急需的面向“三农”的农学类的本专科专业,总共只有4个,高新技术类的专业,比如,网络工程、数控技术等更是寥寥无几。7

我国的教育是以全面整体协调发展为目标的,要求各地区、各层次的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却加剧了东西部地区的教育差距,使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出现了恶性循环。专业设置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科的整体提高;不顾农业大国的国情,一味地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缺少农科专业,势必影响到农业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片面性,只会造成教育的局部发展,势必会加剧有关教育公平、地区差距等早已存在的社会问题,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全面发展。

二、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底,中国共有中外合作项目和办学机构1300个,其中可授予学位的有657个,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无学位的579个,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例如北京大学与美国福坦莫大学合办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中国人民大学与美国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合办工商管理硕士;清华大学与美国天普大学合办法律硕士;中国农业大学与美国丹福科罗拉多大学合办国际经济、传媒与交流等专业学位;天津理工学院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席库提米分校合办项目管理硕士、计算机科学硕士;沈阳工业大学与美国道林大学合办企业管理硕士;长春税务学院与澳大利亚查利斯窦大学合办电子商务学士;上海财经大学与英国城市大学合办金融方向工商管理硕士;南京师范大学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合办经济学硕士;南昌大学与英国阿伯泰邓迪大学合办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科学硕士;重庆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办房地产经营和管理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和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合办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等等

但是在众多的国外合作者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二三流的名气不大的院校,课程的质量和学术声誉难以判断和保证;绝大部分的一流大学还在持观望态度。而国内一些综合实力差的学校也急于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来提高其知名度,不断扩大生源,学校总体质量不高。合作办学项目根据本校特色设立的专业不多,盲目开办新专业,师资、图书资料比较薄弱,外籍教师不稳定,课程的随意性较强,照搬国外的管理方法,不顾本土特色。使双方教育资源双重浪费。此外一些非法办学的机构,更无法保证质量。

三、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矛盾

《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8),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外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标的崇高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教育服务不是货物贸易,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贸易。而与我国合作的大多数国家,把教育作为一种出口产业,把教育视为一种增加收入的贸易,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服务业连年保持顺差,教育出口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十大出口服务业中,教育名列第四,仅次于旅游、运输和金融。1984年,澳大利亚确立了将国际教育作为一种外销产品的立场,开拓各种“在地留学”课程最积极的国家。9

中国是WTO成员国之一,WTO将教育列为服务贸易项目,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三条规定,教育服务贸易是指除了由各国政府资助的教育活动(如军事院校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围,它覆盖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所有WTO成员国均有权参与教育服务贸易竞争。

我国学者认为,过分强调教育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尤其是将发展中国家从“教育援助”变成“教育贸易”,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损害我们的利益。我们把中外合作办学定位于公益性,WTO国家把发展跨国教育作为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二者正处于对峙状态中。

四、规模与效益的矛盾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必然要求扩大规模,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外合作办学的盈利性,决定了要不停地追求高效益。为了效益的实现,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盲目、非理性的扩大规模,但并不是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好,国内近几年盲目扩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限制的扩大招生规模,势必会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教育资源不足,硬件设置不全,学生质量难以保证;二是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残酷。原本就已经饱和的就业市场,一旦再涌入更多的毕业生,必然会引发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效益归根结底是和质量联系在一起的,合作办学的教师素质高,能产出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学生优秀,能在就业市场中立足,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的良好声誉就会树立起来,就会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学生前来加盟和学习。良好的社会效益能够带来长远的经济利益。合作办学者应该从长远的利益考虑,切实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根本之策。

明天——中外合作办学在关注中走向成熟

一、树立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理念

(一)全球性和时代性

经济的全球化,引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而我国教育资源、资金的贫乏,一方面要通过民办教育来解决,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效地利用外国资源,积极组织中外合作办学。要把我国的高等教育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找出我们的比较优势和劣势,从而准确定位,有针对性的引进资源,同时也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与世界共享。我们的教育规则和评价标准要与国际惯例则相吻合,以免在世界教育市场中陷于被动。在办学过程中,要树立平等互利的原则,避免主体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各种虚假合作。

当今时代,是升级的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人才结构也发生着变化,高级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受到青睐。中外合作办学要提倡国际理解和世界团结,要利用其独特的办学优势,面向世界,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意识,尊重别国文化和他人权利,热爱和平,热爱自然的人才。

(二)市场性与产业性

传统的大学直接定位于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强调知识的理性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的实践理性价值和教育的经济价值日益凸现。大学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应寻求与市场结合的多元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摆脱以前僵硬、机械的氛围,还可以获得活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市场中体现知识的社会和应用价值。

教育产业性与市场性是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的产业运作是在教育市场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活动 1020个世纪 90 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的趋势。许多大学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现代公司的管理方法。现代大学的管理模式已经对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我国也有教育产业性的尝试,上个世纪末,我国高等院校开动了“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表面上看,与国外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并无差别,并回应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浪潮。但我国的这种改革并不彻底,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是迫于外部压力,因此只是将利益,由改革前的一个利益集团占有,转到另一个利益集团,与改革的目标形成强烈的反差。

西方大学的产业化进程,正是从大学的后勤服务体系向大学的整个管理体系渗透,我们在产业化过程中要主动的去探索、研究,改变过去的计划经济手段,采用以市场配置教育资源。

(三)开放性与法制性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而且还在不断的成长,在教育服务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高等教育对世界开放,走向世界,增强国际交流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积极自信地进入国际教育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在具体事务中,也要以开放的态度、超前的意识去认识和处理合作办学中的问题。11中外合作办学要发挥它自身特色,不要跟在普通教育之后,否则不会有显著成果,甚至会丧失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开放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我们要在国际国内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监管下积极有序地进行中外合作办学,并切实保护合作双方以及教育消费者的利益。我们虽然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而且其精神实质与国际法一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规范任何行为。中外合作办学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需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防止不法的办学者“钻空子”。

二、选择优质的教育资源

首先,选择合作国家,要考虑是否与我国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外交关系;国家的高等教育状况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证以后学生留学期间的人身安全;学位学历的互相承认;有良好的国外办学的信用。

其次,选择合作院校,看它在世界范围内是否具有先进办学水平,学校是否有特色,即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管理、师资队伍,考评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要保持领先优势。合作院校优秀,能提供更多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进行研修互访,联合开展前沿性、原创性的科研,定期交流教育成果。

第三,选择合作专业,要注意与我们校内的学科是否对应,如以前就设有此学科,那么就会很快的促进这个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还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急需的某些空白或者很少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定的背景支持,建立新兴学科,则一定要看学校实力是否能支撑新兴学科,不能则不办,宁缺勿滥。

第四,选择办学模式,目前最常见的是单校园和双校园两种模式。单校园模式就是,学生在国内完成全部学业,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4+0”是学士学位合作教育单校园典型模式;双校园模式就是,学生在国内与国外分阶段完成全部学业,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2+2”“3+3 是学士学位合作教育双校园典型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是“1+2”和“2+1”。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以及各种模式的优缺点,选择恰当的办学模式。

三、建立一套合理的资格认证和质量认证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保证质量,才会取得应有的成效,国际质量认证必不可少。但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认证,是非常复杂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各要素在不同国家体制下有着不同的特征,有的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有的学校没有。办学方式不同,有的是公立,有的是私立。教学模式不同,学制有长有短,师生比有高有低。由于影响因素的不同,各国对教育质量的定义也不同,质量评估的方法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评估指标也不可能一致。但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功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可以找出可比较的质量因素,从个性中找出共性,建立我们自己的完善的质量体系,包括办学过程的规范(合法办学等)、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外国语的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的完善(管理权利的合理分配等)等,进而在国际教育中得到认可。

合作办学,受益最大的应该是学生,学生最后得到的学历一定要被承认。因此要实现学历的国际互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世界各主要区域相继建立了一些区域性的高等教育学历国际认证的框架性公约。尤其是1997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通过的《欧洲区域高等教育资格认证公约》,是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针对学历的学术认证最重要的国际性法律文件。亚洲也早在1983年在曼谷召集的会议中就通过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承认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与学位的地区公约》,截至2002年底,共有19个国家批准了该公约,其中包括澳大利亚,韩国、菲律宾、朝鲜、马来西亚、新西兰、印度、中国等。2000年来分别在曼谷召开了第六次会议(200011月),在澳大利亚佩斯召开了第七次会议(20033月),在这次会议后,区域委员会建立了一个网站,对外公布亚太地区对学历、文凭与学位的区域性认证的相关信息。在我国昆明召开了第八次会议(20055月)。(12)在国际资格认证的标准下,我国的资格认证会越来越规范、具体、切实可行,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它将发挥独特的作用。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双方的权利如何分配?引进怎样的课程?我们的文化能否真正有效的走进国际市场并被认可?怎样防止我们的文化少受到冲击,保持民族性?等等。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中外合作办学,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从长远考虑,从国际性的角度看问题,充分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优势互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就一定能够使中外合作办学得到健康发展。

 

  释:

[1][6][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第一章第二条 第三条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2号发布.2003.3

[2][10]邬大光 林莉  危机与转机:WTO事业中的中国高等教育[M]  P246 P277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2

[3]潘懋元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  P158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

[4][11]王剑波. 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  P185 P303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1

[5]顾明远 薛理银 比较教育导论[M]  P31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3

[7][9]覃美琼 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5

[12]张慧洁 复旦教育论坛 跨国教育服务贸易中质量认证:进展与趋势[J]2005年第3

 

参考文献:

[1]王剑波. 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1

[2]邬大光 林莉  危机与转机:WTO事业中的中国高等教育[M]  P246 P277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2

[3]侯立臣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大学教育科学 2006.2

[4]张国强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与反思[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1

[5]申俊龙 高山   对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的理性思考[J]  大学教育科学2006.1

[6]叶光煌   中外合作办学的时间与若干问题的思考——以集美大学与美国库克大学合作项目为例 [J] 集美大学学报 2005.12

[7]李凯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初步探索[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