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特殊教育的开路先锋

——依塔德驯化野孩教育实验的历史回顾

 

杨汉麟  李贤智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要:依塔德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家。他利用5年时间开展了驯化野孩维克多的特殊教育实验,分阶段对野孩进行了感觉、智力、情感等方面的训练,探索并开创了一套特殊教育的方法,在教育实验领域成功地进行了训练弱智及多重残疾人的实践。作为历史上最早的特殊教育实验,依塔德的尝试与探索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并给后人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依塔德;野孩维克多;特殊教育;实验

 

依塔德(Jean Marc-Gaspard Itard,17741838)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的医学家及特殊教育专家。1800年底,经著名聋教育家斯卡尔(R.Sicard)介绍,依塔德接受了对野孩维克多进行驯化的任务。依塔德为维克多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系统的训练教育计划,开始了长达5年(从180012月到1806年初)的驯化野孩的特殊教育实验。依塔德的实验虽未获全功,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在两份研究报告中详细论述了对野孩的教育过程、收获及结果。在依塔德同时代的人认为维克多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无法治疗的白痴”的情况下,他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实验成功地向人们证明:智力落后者同样可以接受教育。[1]p16依塔德尝试驯化野孩的实验是历史上最早的特殊教育实验,不仅成为当时法国教育领域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影响。今年正值该实验结束200周年,本文试图对这一重要的教育实验做一历史回顾,同时纪念这位近代特殊教育史上的开路先锋。

一、 依塔德驯化野孩教育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经过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洗礼,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入人心。19世纪上半期成为一个对残疾人与特殊教育事业充满激情和乐观主义的时期。许多人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和对残疾人进行教育方面,试图尝试先辈们从未做过的事情。依塔德对野孩的驯化教育实验就是这一时期这一领域最有影响的事件。

依塔德实验的直接原因来自于野孩维克多的发现。1800年初,在法国中南部的阿韦龙森林地带,人们发现并抓住一个在野外长大,秉性似兽,似乎又聋又哑,约十二三岁的男孩,后起名叫“维克多”(Victor)。出于种种动机,野孩被抓住后受到了包括法国社会、政府、学者和一些学术机构的广泛关注。最早对野孩维克多进行研究的是阿韦龙中央学校的自然历史学教授博纳特(A.P.Bonaterre)。他对野孩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研究,但收获甚少,甚至做出了野孩是低能儿的推测。他感叹到:“他与我们之间的鸿沟是多么巨大!他回归社会的路是多么漫长!” [2]p48

1800720日,野孩奉政府之命被送往巴黎国立聋校,由著名聋教育家斯卡尔对其进行研究。经过3个月的工作,野孩进步亦甚少。法国人类观察者委员会将野孩鉴定为 “无法治疗的白痴”(incurable idiot)。[3]p48斯卡尔乃决定放弃对野孩的驯化教育,并于180012月将野孩维克多转到依塔德之手。他希望依塔德从医学的角度对野孩进行驯化及回归人类社会的教育。

依塔德接收野孩后,为维克多制定了一个系统的训练教育计划,并开始了长达5年的驯化教育实验。依塔德驯化野孩维克多的实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0012月到18016月,约6个月;第二阶段从18017月到1806年初,历时四年半。

(一)第一阶段的实验

依塔德首次见到野孩维克多时,他发现与卢梭断言的处在原始状态的人是“高贵的野蛮人”的论断完全不同,这是一个“肮脏的、令人作呕的、有不断抽搐行为的孩子;他常常痉挛、不停地前后晃动,犹如动物园中关着的动物;他撕咬那些与他面对的人,对那些关心照顾他的人也显示不出任何感情。”[2](p4)尽管对野孩的第一印象不佳,以及由权威组成的人类观察者委员会对野孩维克多作出了悲观的结论,但依塔德坚信野孩并不是不可教育的异类。他坚持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孔狄亚克(Codilac)的感觉论思想,反对将野孩看成白痴和先天愚笨,坚信野孩的教育是有希望的。他的观点虽遭到了人类观察者委员会所有成员的一致反对,但他没有轻言放弃。时年26岁的依塔德以他年轻人特有的勇气和果敢精神一往无前,开始了特殊教育史及教育实验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验。

依塔德在第一阶段为维克多的训练设定了5个主要目标:(1)通过提供比个人孤独生活更大的乐趣,引导维克多对社会生活发生兴趣;(2)通过大量的强有力的刺激和偶尔的集中的情感刺激,唤醒其神经感觉能力;(3)通过提供新的需要,增加他的社会接触,扩大他的概念的范围;(4)通过模仿,引导他使用口头语言;(5)使他练习最简单的心智运算,首先是关心他身体需要的目标,然后是教学的目标。[2](p99)

在实施训练时,依塔德吸收了孔狄亚克及洛克(J.Locke)的观点,认为感觉器官必须进行大量的刺激,否则就不能与观念相联系。他首先对维克多进行感觉训练。依塔德每天用热水给维克多洗澡;给他穿上暖和的衣服;注意他的床铺与房间的保暖;经常不停地揉搓维克多的脊柱和腰部。然后,依塔德尝试使用教育正常儿童的方法,如奖励、惩罚、鼓励和教育的方式来帮助维克多获得新需要,使维克多学会了可以坐在桌边,等待上菜,吃饭时用餐具,等等。为了引导维克多使用语言,依塔德还开始练习他的听力,使之有所进步。

训练漫长而复杂。依塔德为维克多设计的每一项训练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每一个小的成功均促使依塔德作出进一步的努力。在第一阶段训练中,维克多大约只学会了5个元音和4个辅音的发音,认识了一些字母和单词,但仍不会说话。依塔德认为维克多不会说话可能是错过了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通过观察实验,他确信儿童成长过程中语言发展有一个关键期。他指出,儿童的“这种模仿力是为了发展器官功能,特别是语言模仿。模仿力在人类出生头几年是最活跃最积极的。……我们在以后的任何年龄(学习语言)会比在儿童早期遇到更多的障碍。”[2](p129)

  依塔德在18016月向人类观察者委员会提交了第一阶段的总结报告。在报告中,依塔德满怀乐观地对维克多的进步进行了描述:经过训练后,维克多现在可以自由地使用他所有的感觉;他不断地表明他已具有注意力、反应力和记忆力;他可以对比、分辨、判断,而且可以动用他所有的智力去了解与他的教育有关的物体。在依塔德看来,这些早期的成果已经足以证明野孩的教育是可行的。他坚信如果用更多的时间,可以达到现在看似遥远,但却是可以指望的目标

二)第二阶段的实验

1801年7月开始,依塔德马不停蹄地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实验。在这一阶段实验过程中,依塔德结合第一次实验的结果,经过分析诊断,意识到维克多除了缺乏社会化以外,还可能存在某种智力和情感的障碍。因此在第二阶段的实验中,依塔德决定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发展维克多的感觉、智力和情感。

第二阶段的训练是第一阶段训练的调整和提高。在这一阶段里,依塔德实施的训练主要包括:(1)发展感觉的训练。他运用“与榜样相一致”(matching to sample)的技巧,让维克多进行行为模仿以训练听觉的明确性;通过打乱单词的顺序,让维克多进行字母分辨来进行视觉训练;通过实物的触摸与辨别来训练触觉;通过扩大食物和饮料的范围来训练嗅觉和味觉。(2)发展智力的训练。依塔德认为,个体若附着于无智力、无情感的状态,那么危险的不安定的生活必然会提升他的纯动物功能。因此,他在实验中,注意通过让维克多认识事物名称,扩展词语范围,学习写字,学习说话等训练来发展智力。(3)发展情感的训练。依塔德在维克多上课时鼓励他,受惊吓时安慰他,在休息时陪伴他。通过给他喂饭,帮他洗澡,给他爱抚,给他拥抱,使维克多的道德情感得到发展:他开始知道感激、悔恨和取悦他人,甚至学会了区分正义与非正义。

依塔德在1806年发表了第二份驯化野孩维克多的研究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经过5年的强化训练,维克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较之他被抓获时的状态有了明显的进步:养成了正常的睡眠、进食和个人卫生习惯;视、听、触、味觉都得到了发展;知道一些常用物品的法文单词,并能依单拿回物品;学会了一些形容词与动词,可以抄写熟悉的单词;对周围的人产生一些眷念和依赖情感。总之,通过有关教育实验,依塔德把一个除嗅觉外其他感觉迟钝、智力低下、缺乏人类情感、不会发音、只知道满足基本本能需要的人形动物——野孩维克多,训练成为一个感觉得到发展、初步具有人类基本情感、认识一些词汇、从外观上近似正常儿童的自然人。这或许应视为教育的重要成果。

二、依塔德驯化野孩教育实验采用的方法

在依塔德从事实验研究时,前人已经在特殊教育领域为他提供了一定的实验理论与实验基础。世界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巴黎公立残障儿学校的创办者莱佩(Abbe de I’Epee)已经创立了聋童手势语教学体系。世界第一所盲人学校的创立者法国人阿羽依(B.Hauy)在教育盲童学习文化知识、适应社会生活时曾大力提倡运用直观、叙述等方法。依塔德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特殊教育方法,其中不少系独创或推陈出新,并为当代心理学家所推崇。

1.感官训练法。 受洛克白板说和孔迪亚克感觉论的影响,依塔德深信,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通过感觉所进行的观察是人类知识的全部基础。人们所了解的一切无不是通过感觉提供的,人的需要因此而产生并且扩展了知识。他坚信“感觉是人的思维中最先起作用的,它使我们可以想象、沉思、记忆、反应、区别、对比、归纳、分析、假设、判断、归因。”[2](p93)他还认为感觉器官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否则就不能与观念联系;触觉在所有的感觉中地位最重要,一旦触觉得到训练,它就会成为所有感觉的先导,通过训练触觉,可以使眼睛学会估计尺寸和判断距离。在实验中,依塔德尽量对让维克多进行多种感官功能训练,让他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嗅,用口品尝等,以帮助维克多提高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能力。

2.医教结合法。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奈尔(P.Pinel)首创医学分析法,他认为,在医疗中应该把复杂的疾病实体分解开来,指出它的主要因素,找出次要因素,然后联系主要因素弄清各自所处的部位。“一旦一种疾病被确诊,它的全部过程和变化被观察到了,治疗的原则也就找到了,它随着病人的环境、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引起的变化而变化。”[2](p76)在对维克多的教育中,依塔德借鉴了皮奈尔的医学分析法,积极对维克多进行早期干预。出于对医学的信念,依塔德指出:“在现代哲学知识的领域,现代医学可以促进教育发展。……它通过查明每个个体器官或智力的独特性,而决定什么样的教育适合他。”[2](p130)依塔德正是采用这种方法尽可能早地诊断与鉴定出野孩的缺陷,并采用医学的、心理的和教育的手段对其进行矫正和训练。他先将野孩失常的主要原因诊断为感觉失调、活动失调,以及口头语言失调,然后将它们按精确的顺序归类到不同的问题中,从而确定了对野孩进行训练的发展起点。在实际操作中,从感觉活动开始,接着发展语言,最后发展抽象思维。由此,依塔德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医学—教学”(medicopedagogical)治疗模式,以适应他的特殊学生的状况。 

3.直观教学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宣布直观教学是一条“金科玉律”, 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4](p97) 并指出“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的放到感官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放到视官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官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让几种感官去接触。”[4](p141) 在应用直观教学方法时,依塔德对维克多的训练总是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他为维克多准备了大量的实物教具;在不能进行直接观察时,他制作并使用了大量的图片或模型。在呈现直观教具时,他也尽量将它们直接放到维克多的面前,置于合理之处,让维克多先看到事物或模型的整体,让后再分辨各个部分。如在设计触觉训练时,依塔德在一个不透明的瓶子里装上粟子和橡子。他先在维克多的一只手上放一颗橡子,然后让维克多用另一只手去触摸瓶子并试着拿出橡子,最后改用粗糙的物体如一块石头和一颗板栗,一个先令和一把钥匙,一些坚果和卵石等进行辨别直至训练成功。在为维克多设定的教学内容上,依塔德也力求具体形象,有利于维克多感官的发展。

4.刺激强化法。依塔德在自己的教育实验中多次应用刺激强化的方法来对维克多进行行为矫正。刺激强化的方法对控制野孩的行为,提高训练效果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维克多开始单词分辨学习时,他的不耐烦和愤怒的情绪一度随着训练强度的提高而不断出现,以致依塔德有时不得不放弃训练。这种让步导致维克多有时在没有任何明显原因时也会发作。依塔德意识到越是放任维克多的这种行为,就会越来越强化这种行为。于是依塔德采用惩罚的方法去终止维克多的发作,使他的学习恢复到正常的进程。另外,在维克多学习法语单词“LAIT(牛奶)时,依塔德也采用了强化的方法。当维克多学会字母的正确摆放的时候,依塔德就让他得到牛奶。这不仅强化了维克多的学习行为,而且让维克多建立了单词和事物的联系。依塔德采用的刺激强化方法与20世纪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强化原理、消退原理、惩罚原理等可谓异曲同工,至今仍在特殊教育乃至其他教育领域被广泛采用。

5.间隔匹配法。在教维克多认识物体名称的训练中,依塔德发现如果将单词和对应的实物顺序打乱,野孩就无法建立单词与物体的正确联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依塔德发现了一种技巧,就是通过增加看到名字和看到物体之间的间隔时间来建立单词与物体的正确联系。依塔德首先采用了“零间隔”(zero delay)的方法。即把某些物品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把标有它们名称的标签放在另一个角落里。依塔德让维克多每看一次标签上的单词,就立即去拿对应的物品。随后,依塔德将间隔时间延长为两分钟。为了确保准确性,依塔德增加了看标签的时间,发展到最后增加标签的数量。维克多通过一系列诸如匹配颜色、形状、字母、单词的训练,智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且能毫不费力地把熟悉的单词同对应的物体联系起来。这种成功的训练方法的发现曾使依塔德振奋不已。当这种方法在20世纪被心理学家再次运用时,人们称之为“间隔匹配”(delayed matching-to-sample)。

6.个别教学法。个别教学是依塔德对维克多进行训练时采用的一种主要方法。在整个教育实验中,依塔德根据自己的设计,将维克多置于适合个别教学的环境中。依塔德为维克多设计了“家庭——教室”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对维克多的感觉训练、语言训练、行为训练、智力训练还是情感训练,他始终做到针对维克多的特殊情况,为其制定独特的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过程。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生活上,依塔德采用的都是个别教学的方式。在生活上,由管家精心对其个别照顾,培养习惯;在学习上,由依塔德本人耐心对其个别训练。依塔德采用的个别教学法是基于实验对象的特殊性而提出的,事实证明,在现实的特殊教育中,个别教学及个别化教育方案仍是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特殊儿童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教育者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时,不能用统一的模式,而应在最大限度的个别化的基础上进行。在当代,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已成为各国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三、依塔德驯化野孩教育实验的影响与评价

任何一种教育实验,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思想背景作为诱因。依塔德驯化野孩维克多的教育实验的兴起绝非偶然,它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依塔德实验与西方(尤其法国 )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依塔德对野孩进行实验之前,历史上就出现了关于野孩(包括兽孩)的传说及记载。关于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的创建者罗慕洛兄弟的故事或许是最早的一例,据说他们是由母狼养大的。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传世名著《大教学论》中更明确提到1540年和1563年两次狼孩被发现并回归人类的事例。[4](p26) 1753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在其著作《自然体系》中记载了更多关于野兽哺育人类孩子的事例。[5](p3) 此外,1770莱佩在巴黎创立了世界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公立残障儿学校。他认为聋人的母语是手势,并创立了聋童手势语教学体系。1784年法国人阿羽依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盲人学校。他提倡运用直观、叙述等方法教育盲童学习文化知识、适应社会生活。法国的精神病医生皮内尔(Pinel)第一个从精神病人身上打破枷锁,指出白痴、精神病、智力落后是3种不同的疾病。这些前人的尝试为依塔德的实验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依塔德也受到了洛克和卢梭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他试图通过为维克多精心设计环境、用感官训练和医教结合等方法使维克多产生学习经验,使其智力等得到发展,最终回归正常。在通过5年耐心、系统的训练后,依塔德使野孩维克多的行为表现得到了巨大的改进。[6](24)尽管实验的最终结果差强人意,维克多后期状况甚至有所恶化,到30多岁去世时也未能成为依塔德理想中的人,但是依塔德在驯化野孩特殊教育实验中的一系列尝试与探索取得了训练弱智及多重残疾者的宝贵经验,开创了训练弱智人的先河,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不论是对特殊教育、普通教育还是心理学,依塔德实验均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并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1.在特殊教育史上,依塔德是有目的、有系统地教育智力低下与综合残疾儿童的第一人。他提出了阶段性的教育目标,根据独创性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有计划的尝试。这一尝试可以说是智力缺陷儿童教育的雏形。[7]在实验中,依塔德始终坚信,即使是智力严重低下的人,通过适当的训练也能使其身心机能水平有所提高。这种乐观主义信念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面对野孩的桀骜不驯和野蛮状态,他以惊人的恒心、毅力、耐心及忘我的工作,努力闯出一条新路。依塔德的这种精神成为特殊教育的宝贵遗产。

2.他提出的语言和智力发展在婴幼儿时期尤为关键的论点,是现代特殊教育早期干预及早期教育思想的基础。当代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婴幼儿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早期缺少智力刺激的儿童,将永远达不到本来应达到的水平。现代不少心理学家还在继续完善儿童发展关键期的理论,认为儿童如果在关键期中遭遇障碍,则心理的损失将难以弥补。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J.P.Scott)在1968年提出关键期是“情况的少许改变克导致巨大影响的时期”[8](p313)的观点,既反应了许多人的共识,也从心理学的角度印证了依塔德的观点。

3.依塔德的教育实验反映了教育可能性。在野孩维克多被抓住之前,人们就一直在努力探讨: 人类与动物是类别上的不同还是程度上的不同?遗传、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如何?当时争论很多,但见仁见智,并无定论。野孩的发现为人们从事上述探索研究提供了活生生的例证和途径。当依塔德同时代的著名精神病学家断定维克多为重度白痴,宣告野孩在教育上的死亡的时候,依塔德依然顽强不屈地教育野孩,使看起来不可能回到人类社会的野孩向正常人慢慢转化。依塔德的实验表明,野孩维克多除了口头语言错过发展的关键期而毫无进展外,他的许多学习都是有进步的。尽管依塔德最终没能使维克多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但是他的实验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他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实验再次向我们说明:我们不能无限夸大教育的力量,但也不可抹杀其重要作用。依塔德通过驯化野孩的特殊教育实验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4.依塔德善于吸收同时代哲学家、医学家以及特殊教育专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将其发展转用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并且通过教育实验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他使用的医教结合和感官训练的方法,以及在实验中采用的间隔匹配法、刺激强化法等,促进了特殊教育方法的系统发展。他的方法不仅影响了他的学生塞贡( Edouard Seguin)而且还影响了19世纪整个特殊教育界乃至美国著名特殊教育家沙莉文(Sullivan)和她的学生海伦·凯勒(Hellen Keller)的教育训练模式。 

5.在普通教育领域,依塔德驯化维克多时使用的直观教学法、循序渐进法、个别教学法,对今天教学论的构建仍具有启示意义;他尝试将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起来教育特殊儿童的做法,对普通教育工作者也有启发。美国著名的特殊教育家柯克(S.Kirk )教授亦指出“医学的终点是教育工作者的起点”,[9](p76) )即在医学鉴定后就由教育工作者开始矫正,教育、心理、医学等各方面应共同协作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

6.他所发明并实行的一系列方法启发了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蒙氏在《蒙台梭利法》中提到她在教学实践中继承、吸收了依塔德的思想。 [10](p46)蒙台梭利仔细研究了他的方法,发现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医治儿童身体的疾病,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改善。她的“儿童之家”所用的感觉训练法和医教结合法直接源于依塔德。她的幼儿教育理论至今还在影响着各国幼教工作者的理论实践,这与依塔德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7.在心理学领域,依塔德首先把医生在医院观察病人特别是神经系统病人的方法应用于观察特殊儿童,堪称是一项创举。依塔德使用的奖励、惩罚、间隔、强化、消退等行为矫正方法,比现代行为矫正技术早了将近两个世纪。他在两份报告中详述了他在教育中所作的努力和经验,可看作是实验心理学的最初尝试。[11](p101)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依塔德的教育实验已经过去了两个世纪,但其影响并未消失。在包括特殊教育实验及智力障碍教育在内的多个特教领域内,他不仅是开山祖,由于其贡献卓著,甚至还被有些人推崇为“特殊教育之父”。[1]p16 依塔德的教育实验促进了特殊教育的发展,弥补了教育实验只在普通教育领域进行的不足,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心理学实验的萌芽,并引发人们对遗传、环境和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为教育研究领域的开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注释:



塞贡1837年在巴黎创办世界第一所弱智者训练教育学校,该校一直运用感觉训练方法训练弱智儿童。

 

参考文献:

[1] Richard M. Gargiulo .Speci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 an introduction to exceptionality[M] .Belmont: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2003.

[2]Halan Lane. The Wild Boy ofAveyron[M].Massachusetts :HarvardUniversityPress ,1976.

[3]Car B. Eichstaedt, Barry.W. Lavay .Physical Activety for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Retartation Infancy through Adulthood[M]. Illinois: Human Kinetics Books,1992.

[4]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周国兴. 狼孩·雪人·火的化石[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6] Daniel P. Hallahan, James M. Kauffman.Exceptional learners :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M]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2003.

[7] [日] 井上健治. 野孩的启示[J],外国教育资料,1980,(1).

[8]杨汉麟,周采. 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9] 叶立群.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10] Maria Montessori .The Montessori Method[M]. ,New York :Shochen Books,1964 .

[11]杨汉麟.外国教育实验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