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外文化科技交流的两种方式

 

李少博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在中国历史上,对外文化交流有几个高峰期,其中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期。研究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大体有两种交流方式:一种是正常的交流方式,即唐王朝统治者的“兼容并蓄”的指导下处理对外关系,开通水陆丝绸之路,为来中国经商和学习的人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种是非正常的交流方式,即通过唐王朝与周边国家的不断战争,使唐代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传播。

关键词正常交流  非正常交流

 

交流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断绝与外界的接触,因此如何交流?交流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去交流?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中交流频繁的时期,通过研究它,也许可以让我们发现有什么值得我们现在借鉴的地方。

交流的方式

自古以来交流基本可以分为2种方式:

一、正常交流

  正常交流的方式一般就是:互派使节和互派留学生,还有一种相对间接的交流——通商。

  据新旧唐书记载当时亚洲的40多个国家与唐朝都有频繁的世界来往,日本在630~894年间派遣使节19,成功13次。南方各国(今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也多次派遣使节来华,其中的词陵国在640~818年间派遣使节8次,而天竺,波斯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也多次派遣使节来华。下表就是部分国家使节派遣的次数和时间。

分期

粟特诸国

吐火罗诸国

天竺诸国

波斯诸国

合计

入朝数

百分比

入朝数

百分比

入朝数

百分比

入朝数

百分比

入朝数

百分比

618711

44

32.4%

30

35.3%

24

42.8%

18

25.7%

116

33.5%

712751

81

59.6%

50

58.8%

29

51.8%

40

57.2%

200

57.8%

752907

11

8%

5

5.9%

3

5.4%

12

17.1%

30

8.7%

合计

136

100%

85

100%

56

100%

70

100%

346

100%

  从其中可以看出唐时对外交流的范围和次数都是非常的大和频繁的。

  第2种正常交流的方式就是互相派遣留学生和学者,其中涌现出了十分多的优秀学者,其中日本学生阿倍仲麻吕、吉奋真备、玄奘、鉴真、法显等都其中的代表。当代印度著名的历史学家阿里所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基本不可能的。”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也勉励其弟子“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同时这些学者或者留学生回国时往往带着大量的经典,这也扩大了中国在这些国家中的影响力。

  这么多的学者是如何来到当时的中国呢?唐时开通的各条水陆丝绸之路为学者、留学生和使节的到来提供了便利。裴矩《西域图记》记载,当时陆路有3条主要的交通要道北道、中道和南道。其中北道出敦煌(今甘肃敦煌)至伊吾(今新疆哈密) 达于西海(今地中海)。中道出敦煌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 最后到达西海(今波斯湾)。南道出敦煌至鄯善(今新疆若羌) 达于西海(今印度洋)。而沙漠丝绸之路的西段,约略相当于《西域图记》记述的由敦煌通往西方的中道和南道。东段指由唐都长安连接敦煌的道路。从长安西通敦煌的路线分为南、北路和青海道等三条通道。其它的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为来华学习和经商的人提供了便利。

  唐朝能吸引那么多的学者、留学生来华学习正是因为中国有着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璀璨的文化。

1. 医学

唐时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在652年他著成《备急千金药方》30卷,30年后又著《千金翼方》30卷。唐高宗显庆2年组织了20多位医药学专家从新整修了本草,称《新修本草》。同时期的比较重要的其他著作还有许澄的《备疾草药方》3卷,《古今录验方》50卷,甄立言的《本草音义》7卷,王冰的《素问问答八十一篇》等等……。印度的医学书籍《龙树菩萨药方》、《婆罗门药方》、《西域名医所集药方》等药方都于隋唐时传入中国。有位印度医生还为刘禹锡治过眼疾,他还写了《赠眼医婆罗门僧诗》,可以当时西域医术也为民众熟知。中国的先进医术也影响着新罗、日本等东南亚各国,他们都仿照唐朝的医疗制度设立医学博士学习中国的《素问》、《真经》、《脉经》、《本草经》等等。

2.天文、算学

“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二者密切相关。天竺“善天文历算之术”天文学数学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天文历算的内容。高宗时,官至太史的瞿昙罗上《经纬历法》9卷、武则天时,瞿昙罗又作《光宅历》。同时期的僧一行通过观测,测算出了南北2地每隔351公里80步,北极高度便差一度,这实际是测量地球子午线1度的地面距离,这是世界上最早实地测量子午线的记录。唐时印度数学家摩诃吠罗提出计算弓行面积和球体积的方式明显因袭了中国的《九章算数》。这时中国的算书也在新罗和日本传播开来。日本人宽平时所编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当时传到日本的有《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

除了以上的2个方面唐时中国在建筑、造船、航海、纺织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卓著的。可以说这些先进的文化技术吸引许多学子来华的同时,更推动了交流的发展。

正常的交流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进步,增进不同民族间的友谊,还能使自己在互相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点,因为任何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的传承都不是自己闭门造车和闭关锁国可以保住优势的,他们都是在不断的交流中逐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

二、非正常交流

    这种交流大都有强迫的性质,可能还伴随着武力的威胁,这种交流所产生的后果也很不好,很可能导致某一文明的毁灭,也会引起民族和国家间的仇恨。这对双方以后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唐朝时对外战争中的有名怛罗斯战役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推动唐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更是八世纪两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的军事对抗。

怛罗斯战役之前,唐与大食还有过两次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一次发生在开元三年(715年),一次发生在开元五年(717年)。其格局是,以大食为主 ,联合吐蕃,同唐朝对抗,谋取唐在中亚的属国,排挤唐朝势力。因为唐朝势力在中亚的兴衰,直接地影响着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传播。虽然唐军战败了,但是这次战役推动唐代中国高度发达的文明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在这次战役中,唐军士兵大约不下万余人被俘,其中就有许多能工巧匠,如造纸匠、纺织匠、画匠等等。《通典》作者杜佑族子杜环作为高仙芝部队的一个随军书记官也成了大食的俘虏。杜环曾在大食居住十年之久。他在大食时就曾见过中国工匠在当地工作,其中有“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批;织络者,河东人乐陵、吕礼,'。这些人把唐代高超的手工技艺,教授给阿拉伯人,进而传到欧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中国造纸术的西传。据说撒马尔罕在八世纪后期所建立的西方世界第一座造纸作坊,就是由中国工匠充任师傅的。这些人既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使者于怛罗斯战役之前到达中亚的,也可能是这次战争的俘虏,而或许更有可能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这次不是那么友好的交流表面看使中国在中亚其他国家的影响下降,但实际上确促进了中国文化,技术在亚,欧等国家的传播,就像我所说的,战争也是一种交流的手段,虽然它的起因是民族或者国家的利益驱使,但它所导致的后果除了毁灭和统治外,伴随着一定文化技术的融合。但是相比它取得的技术文化上一定程度的融合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更加严重,大量生命的逝去,民族间、国家间的对立都是有更深远的恶劣影响。与正常交流方式相比哪个更好已经非常明显了。

唐朝能在正常交流上取得这么大的成果与统治者的外交观念是有一定关联的的。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同时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唐朝对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自信。可以想到当今的国际形势比以前更加的错综复杂,各种由不同宗教,文化引发的冲突不断,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作好与其他国家的正常友好交流就很重要。

平等对待所有国家和民族,在继续增强国家实力的同时,重新树立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做好这几点我们就能更好的与其他国家正常友好的交流。

 

参考文献:

表格:吴玉贵  原刊《唐代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①《唐代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李刚

②冯天瑜等主编的《中华开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6年 182~2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523页

④《旧唐书》 卷198    《天竺传》

⑤《怛罗斯战役--华夏文明对伊斯兰扩张势力的斗争》

资治通鉴》 卷198 贞观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