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雷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我国近代社会教育思想观念的产生以及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和设施的出现与日本社会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影响有关。日本社会教育著作在近代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影响了人们对社会教育的理解,影响了民国初年社会教育行政的确立与通俗教育的开展,也影响了我国近代文化事业与社会教育事业的不分。要准确而全面的了解近代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认识社会文化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就必须分析日本社会教育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关键词:日本社会教育著作;传播与影响
日本明治时期是欧美文化教育大输入的时代,许多教育观点都可以在西方找到其源头,许多教育的名词术语几乎都是舶来品,但是“社会教育”的用语及观念,有的日本学者却认为是日本土生土长的“国产货”。日本学者春山作树在1932年所著的《社会教育学概论》中认为:
我邦教育上的用语尽皆是外语的翻译,而唯“社会教育”并非如此。在欧美各国中当然也具有可包含在社会教育中的多种事业,但是并没有相当于对这些事业进行综合的社会教育的用语。[i]
日本著名社会教育学家吉田熊次在其所著的《社会教育原论》(中文译名为《社会教育的设施及理论》)中认为:“日本以社会教育的名,着手组织化的运动,实较欧美列强为先。”[ii]我国学者吴学信在1939年出版的《社会教育史》中也认为:“社会教育一词为日本的新造语,欧美各国并无象社会教育这样的名称。”[iii]
这些学者指出“社会教育”的用语及观念是日本的首创,不一定十分准确(事实上,早在1835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已经提出并运用社会教育概念),但社会教育在日本有其发展的独特性却是历史的事实。从历史发展来看,自社会教育用语在日本产生和形成以后,直到今天,社会教育仍然是日本一项重要的教育事业,社会教育有行政系统,国家有社会教育法,大学有社会教育学科和专业,可以说无论在日本教育制度史,还是在教育思想史上,社会教育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欧美国家虽然也有社会教育的事业,但是却很少有统筹这些事业的机关[iv]。
日本的社会教育也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其进程经历了四个时期:[v]1、通俗教育时期(1870—1921年);2、社会教育创始期(1921—1935);3、社会教育衰微期(1935—1945);4、社会教育复兴期(1945以后)。这种划分虽然在日本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社会教育一语在日本的广泛使用,特别是近代社会教育论的产生确实是在进入明治中期以后的事。”[vi]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社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前两个阶段,正是中国近代社会教育产生、确立和发展的时期,二者在时段上是重合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第一、在近代,日本社会教育的思想观念产生的要比中国早,“在日本教育学界,一般把明治20年代后半期至30年代前半期看作是日本‘社会教育’的用语及其观念产生的时期,把山明次郎的《社会教育论》(1862年)和佐藤善次(治)郎的《最近社会教育法》(1899年)两书看作是其显著的标志。”[vii]而中国社会教育这个词在1902年才开始出现,社会教育的思想观念在1912年以后才开始形成。第二、社会教育在教育行政地位上的确立日本要比中国晚。中国社会教育在行政上,确立于1912年民国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开始,日本则于1921年才在法令上使用社会教育用语,1924年在教育行政上确立“社会教育课”。
由上所见,从中日社会教育观念产生的源头上来看,日本社会教育思想产生的时期,正是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官员学务考察以及留学日本热潮高涨,政府和民间均对学习日本文化教育兴趣十足,许多日本“土产”的教育思想和通过日本“转口”的西方的教育思想在这个时期纷纷传入我国。日本尚在成熟和发展中的社会教育思想观念,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介绍到中国。纵观自1902年社会教育用语在中国出现,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社会教育的思想观点,通过传播的主体:留学生、官员学务考察、来华教习;传播的方式:报刊杂志、译书、讲学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下面我们选取不同时期传入我国、较有影响的日本社会教育著作为例,来分析一下其思想观点的传播及影响。
一、《社会教育法》:近代翻译最早的日本社会教育著作
《社会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家佐藤善治郎的社会教育著作,写于1899年,在日本原书名又称为《最近社会教育法》。在日本教育学界,《最近社会教育法》和山明次郎的《社会教育论》的出现,被看作是日本“社会教育”用语及其观念产生的标志[viii]。这里所说的“法”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规”,而是指社会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思想观念的统称。
1902年8月佐藤善治郎的《最近社会教育法》在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专业刊物《教育世界》第31号上被作了较为详细的译介,其内容框架见下表。
《社会教育法》内容框架[ix]:
章次 |
内容 |
第一章绪论 |
明确社会教育的含义:“所谓社会教育者,对学校教育而言之,目的在(提)高社会之智识、道德而已。”“今夫(提)高社会之智德者,以扩充学校教育为主,固无俟言。然社会之阶级、贫富之种类之不齐,不可置于一律之教育制度下也。” |
第二章社会之性质 |
论述社会的性质,以明社会教育存在的依据。“社会者何也,有秩序者人民之集合体也。” 社会有强大的力量,支配人的智识和道德。 社会为一有机体,人人受其影响。 |
第三章社会之目的 |
社会的目的在于人类得到幸福。人类的幸福有两种:一是关于体者;二是关于精神者。 |
第四章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之关系 |
实现教育目的的机关有两类:一是学校教育;二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可补学校教育之不足。 |
第五章社会之厌世的侧面及乐天的侧面 |
论社会能够改良,社会教育对社会有救济作用。 |
第六章上流社会与中流社会 |
论社会的阶级基础,社会由上流社会和中流社会所组成。 |
第七章学生社会 |
论学生是组成将来上中流社会的成员,学生的学术、操行是社会与国家的百年大计。 |
第八章贫民社会 |
论贫民社会的种种问题,指出救济的方法,认为“救济贫民以教育为第一义”。 |
第九章职工问题 |
论职工中的问题及对策,强调要重视职工教育。 |
第十章罪人问题 |
论防治犯罪的社会对策,提出了感化教育。 |
第十一章社会之赏罚 |
社会舆论具有赏罚作用,教育作用。方法是:1、新闻杂志。2、彰善。3、志士自立。 |
第十二章社会改良之机关 |
论“教育于社会改良上,有最大之效力”。提出了社会教育的辅助机关。1、神社,2、宗教,3、公园,4博物馆,5、图书馆,6、歌谣及音乐,7、兴行物,8、小说,9谈话演说会,10、团体。 |
第十三章结论 |
论教育家的责任。“教育者不当专为学校之教育者,而当为社会之教育者。”教育的事业不仅在教室,所到之处都应为事业场。 |
《教育世界》所介绍的日本佐藤善治郎的《社会教育法》,是近代中国翻译国外最早的社会教育的专著。从其内容中,可以看出其社会教育思想有如下几个特点。
1、社会教育的对象是整个社会,而社会是人民的集合体,并由各个阶级所组成,如上流社会、中流社会、贫民社会、学生社会等。各个阶级都应该教育,都需要教育。
2、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的智识、道德,从而实现改良社会,并为人类的幸福而服务。
3、社会教育的范围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事项,包括新闻杂志,神社,宗教 ,公园,博物馆,图书馆,歌谣及音乐,兴与物,小说,谈话演说会,团体。
4、社会教育在分类上,提出了感化教育、特殊教育、贫民教育、职工教育等思想。
5、强调教育家、教育者、教师不仅应以学校教育为责,还应为社会教育而服务,教师不仅以教室为其事业场,所到之处都应该为其事业场。
由此可见,初期传入的日本佐藤善治郎的《社会教育法》,包含着较为丰富的社会教育的思想内容,虽然它可能不是日本社会教育思想的主流,但作为日本社会教育的一个流派,无疑对于刚刚起步的我国教育学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国内教育刊物以及由留学生所创办的杂志上,开始出现有关社会教育的文章,国人开始接受社会教育的某些思想观点,并开始用社会教育的思想观点分析国内的教育问题。日本社会教育的各种思想观点,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介绍纷纷传入我国。浏览这一时期杂志和报刊上并不多见的社会教育的文章,可以发现出于国人笔下的有关社会教育的文章或有关文章中的社会教育的观点,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受到日本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一些观点上体现着日本社会教育的一些思想意识,仅举几例来分析一下。
首先,1903年6月10日在留日学生创办的杂志《游学译编》第八册中,载日本中岛半次郎教育学讲义《论学校对家庭与社会之关系》,译者在序中提到:“吾尝闻东西诸教育学者论教育曰:教育之事,析分三段。幼年受教于父母,曰家庭教育。稍长就业于师傅,曰学校教育。处世、接物、立身、行事,曰社会教育。”[x]紧接着在文章中,译者介绍了社会教育的观点,他分析认为,社会也具有教育的意义,指出:“社会者亦与家庭并立而为一种之教育场者也。夫人既不能离社会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则无往而非社会,即无往而非教育场,终其身而不能离。”[xi]可见在这里他把社会当成了一种“教育场”,社会教育成了是在社会场所中所进行的教育。
其次,1903年9月6日《游学译编》第十册,载文《民族主义之教育》(佚名),文章是“根据日本高材世雄所论而增益之。”文中作者论社会教育开始把社会教育与社会革命相连,从社会革命的需要出发来论述社会教育。作者认为,“支那民族经营革命之事业者,必以下等社会为根据地,而以中等社会为运动场。是故下等社会者,革命事业之中坚也,中等社会者,革命事业之前列也,故今日言革命教育者,必在两等社会。此两等社会之教育事业,不在家庭教育,不在学校教育,而在社会教育。是故言革命教育者惟有社会教育之可言也。”[xii]这篇文章在用词及观点上很显然受到日本高材世雄的影响。
从上述佐藤善治郎、中岛半次郎和高材世雄的社会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介绍和影响中,可以看出,初期由日本传入的社会教育思想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社会教育的含义存在很大不同。仅从这三个人的观点来看,佐藤善治郎认为社会教育的对象是整个社会,社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会的智识和道德。中岛半次郎则认为,社会就是一个教育场,社会教育是在社会场所中进行。高材世雄显然认为社会教育应该为社会革命服务,社会革命应该首重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含义的不同,一方面是由于此时期日本正是社会教育观念产生的时期,对社会教育的理解本身就有差异,另一方面也出于国人对社会教育介绍的不同需要。有的人出于介绍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有的人则为了某种政治利益服务。可见社会教育思想观念在传播的初期,其内涵就有很大不同,这种观念源头上的差异,无疑影响着国人对社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后来人们对社会教育观念与思想理解上的不同,与这种差异不能说没有关系。
二、《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民国初年开展通俗教育的参考
《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由日本通俗教育研究会所著,书原名是《关于通俗教育之理论及实际》,于1912年春季出版、发行,是日本通俗教育研究会的新著。它的中文版由民国通俗教育研究会发起人伍达所译,1912年10月出版。在该书出版的启示中写道:
敬启者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书,为日本通俗教育研究会最新出版之作。其编纂意
趣谓,国民教育决非学校教育所能完成,必赖通俗教育补足之。并盛称是书以为凡教
育机关以及公私各团体皆宜购置。足证是书之价值[xiii]。
在强调了该书的价值以后,启示中继续写道:
吾国通俗向无专书,热心通俗教育者,每以通俗教育应行兴办事业及其设施方法
无可考镜为憾。本会理事伍达等爰将是书编译付印,全书二十九章凡六万余言。关于
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方法大概完备[xiv]。
这本书的内容框架见表:
《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内容框架:[xv]
章次 |
内容 |
|
总论 |
1、欧美各国之通俗教育一斑;2、通俗教育与下级人民;3通俗教育与教育会; |
|
第一章
关于通俗教育之设施事项 |
1、通俗教育之范围;2、通俗教育调查之方针。 |
|
第二章
通俗教育与图书馆 |
|
|
第三章
通俗教育与儿童文库 |
|
|
第四章
通俗教育与读物 |
1、儿童与读物之关系;2、青年男女之读物;3、新闻杂志。 |
|
第五章
通俗教育与讲演者 |
|
|
第六章
通俗教育与体育奖励 |
1、都市儿童游园之设备;2、永井教授之体育奖励意见。 |
|
第七章
通俗教育与卫生思想之鼓吹 |
1、开卫生通俗讲话会;2、公街私宅之保持清洁;3、欧洲都市之卫生设备。 |
|
第八章 通俗教育与风俗改良 |
|
|
第九章 通俗教育与兴行物 |
1、演剧;2、寄习;3、活动写真;4、伽芝居。 |
|
第十章 通俗教育与教育会 |
1、东京府教育会附属通俗教育部之规程;2、东京民育协会设立要领。 |
|
第十一章 通俗教育与通俗学术讲习会 |
|
|
第十二章 通俗教育及动植物园 |
|
|
第十三章 通俗教育与博物馆 |
|
|
第十四章 通俗教育与细民儿童 |
|
|
第十五章 通俗教育与家庭教育 |
|
|
第十六章 通俗教育与学校教育 |
|
|
第十七章 通俗教育与青年教育 |
|
|
第十八章 通俗教育与学校教师 |
|
|
第十九章 通俗教育与伽会 |
|
|
第二十章 通俗教育与感化事业 |
|
|
第二十一章 都市通俗教育设施之一斑 |
1、图书馆之设备;2、儿童室;3、家庭文库;4、音乐堂与美术展览会。 |
|
第二十二章 德国通俗教育之状况 |
|
|
第二十三章 伯林市民育协会之事业 |
|
|
第二十四章 瑞西白摄儿福利协会之民育事业 |
|
|
第二十五章 欧美社会教育近况之一斑 |
|
|
第二十六章 欧美之小学教育与社会的设施之关系 |
|
|
第二十七章 通俗教育与都市之小学教育 |
|
|
第二十八章 通俗教育与路上教育 |
|
|
第二十九章 通俗教育与校外儿童取缔法 |
|
|
从本书的出版启示及内容中,可以看出,由日本通俗教育研究会所编纂的这本《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是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成立后不久翻译过来的。而新成立的社会教育司把推行通俗教育作为其主要工作是受日本通俗教育影响的结果。依据有三:其一、在日本社会教育史上,一般把1884年至1919年称为通俗教育时期[xvi],在这个时期日本确立了通俗教育调查委员会官制,社会教育事业是在通俗教育的名义下进行的。而恰恰这个时期是我国学习日本教育的高潮时期。其二、新成立社会教育司的主要官员基本都是有留日经历者,如高步瀛、周树人、王章祜等,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状况,肯定对他们有影响。其三、通俗教育研究会的成员大部分由教育部的官员和职员所组成,是一个半官方的组织,以通俗教育的名称成立研究会,或翻译日本的通俗教育书籍,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倾向。由此可见,民国初年推行的通俗教育是受日本通俗教育影响的结果,本书具体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为民国初期刚刚开展起来的通俗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在“译述本书旨趣”中写道:
东西各国人民智识之增进,国势之强固,资于通俗教育之力为多。但实施上虽有
成绩可寻,而通俗教育专书,则渺不可观。盖关于通俗教育之理论及事实,大率散见
于教育书及新闻、杂记中。以故吾国对于此项教育,绝无译本。致留心通俗教育者,
无所资以参考。今日本通俗教育研究会编辑是书,在日本亦为空前之作,故亟译之以
饷我国人[xvii]。
紧接着又进一步强调“然为推行通俗教育计,吾国目前既无专书,则是编确有参考之价值。凡负有增进国民程度之责任与希望者,允宜人手一编也[xviii]”。可见,这本书在当时推行通俗教育的实践中,对于刚刚成立的社会教育司开展通俗教育的工作,确实起到了参考作用。
第二、介绍了日本通俗教育的某些思想观点,这些通俗教育的思想观点,相对于当时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来说,是比较新鲜的。如“国民教育决非学校教育所能完成,必赖通俗教育以补足之”,“盖通俗教育为国家公共教育,不论都市与乡村,皆应尽力推行”。“夫于学校以外为诸般设施,力谋社会之改良进步,即社会教育也。社会教育不发达,学校教育不能收圆满之效果,是乃从事学校教育者所共知”等[xix]。日本通俗教育的这些思想观点,扩大了教育的领域,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对于人们形成新的社会教育观具有帮助作用。民国以后人们逐渐关注社会教育以及校外教育,与这种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第三、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所载的通俗教育事业,范围较广,设施较杂,影响着人们对于通俗教育的认识。民国以后通俗教育事业发展的广泛性,以及后来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显然和初期的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关系。
三、《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民国初期举办社会教育的“准则”
《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是通俗教育研究会于1916年11月出版的综合介绍日本社会教育设施的一部著述,由通俗教育研究会译员唐碧译述。这部译述是社会教育司成立以后,由国内通俗教育团体有计划、有目的的考察日本社会教育后,写的一本全面介绍日本社会教育的著作。在绪言中写道:“国家谋社会之善良。必自社会教育始。”[xx]“社会教育之关系于家庭、学校、个人、国家者,至钜且要,不可忽也。爰调查日本办理社会教育各项事业之成法及其现状。序纪概要,以为吾国社会教育设施之准则。进行之先导。庶事半功倍,不至南辕北辙也。”[xxi]这部《纪要》介绍了日本35种社会教育的设施与事业,内容简介如下:[xxii]
1、图书馆。“图书馆足以发皇家文明,增长社会智识。为社会教育最重要机关。”
2、通俗图书馆。“图书馆之种类有二。其一为学者的图书馆,专以供研究者之便益为目的。其二为通俗图书馆,不限定特殊目的,惟与一般人民之便益,而增进其智德。故第一种图书馆以收藏参考的图书为主旨。而第二种图书馆,则以收藏娱乐的图书为主旨。”
3、巡回文库。“巡回文库者,一方面代中央图书馆,供给读物与所在之公众;一方面为通俗图书馆,创立之先驱也。且补助已设图书馆地方书籍之不足,而振起小图书馆之精神,其功效有如此者。”
4、博物馆。“博物馆者为社会教育重要设备之一。泰西教育家,多以为直观教授中所不可缺者,其关系之重可想。”
5、教育博物馆。陈列各种优良的教育品,有中小学校的成绩品,有欧美各国学校的成绩品。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生理、卫生、画具、仪器等。
6、游就馆(展览馆)。展览历次对外战争的胜利品,如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
7、公园及名胜旧迹。“无教育之形式,而有教育之实益者,莫过于公园。”公园“浅言之,惟供游人之赏玩而已。深考之,实唯一之社会教育机关也。”公园的设备“或启发智识、或引起美感、或养成高尚的之思想、或锻炼健全之身体。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均可于公园中求之。欲普及社会教育者,其可不广设公园乎。”
8、动植物园。“增长智识”,“满足之见闻”
9、通俗音乐。“文化进步之国,往往以音乐为一般人民切要之娱乐。由社会教育上观之,无论何种音乐,传播社会教育,其影响皆甚大也。”“关于德育之音乐,国歌为其最重要者也。”“音乐于鼓舞爱国的精神上,极有功效。”
10、戏剧。“戏剧关系人心风俗甚重。故泰西谈教育者,以戏园为社会教育机关之一。”
11、寄习。主要指讲谈(如中国之说书)及落语(如中国之弹词)。介绍了日本维新以后,改良旧的讲谈和落语,使其具有教育的意义。
12、美术展览会。“美术为欧美各国所尊重。视为社会教育中之必不可缺者。盖以美术为文明之美果,足以表扬国华,发皇民族之精神,涵养国民之道德,翼助工艺之进步。”
13、电影。“电影足以感动人心,影响风俗。盖亦社会教育之要端也。”
14、通俗教育调查委员会。通俗教育调查委员会之目的。文部大臣小松原在通俗教育调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说:“欲维持社会之道德,使物质文明之进步,与精神方面之振作,并行不背。人民之归乡不歧,社会之受益甚钜者,除学校教育以外,亟宜尽力于社会教育。是即通俗教育之所以必须规划经营者也。”设通俗教育调查委员会是“厉行通俗教育之调查研究,奖励设施,且期普及焉。”
15、通俗教育馆。“不收观览费,故游览者实繁有徒。其内陈设物品,均系通俗之实景模型,使人一望而知。”
16、通俗教育模型。采用简单的器械与浅显的方法,来表示复杂的现象,包括自然现象、地理知识、机械制造等。其作用是;“表示其现状,说明其原理,释社会之迷信,启国民之真解,实于社会教育,极有效用者。”可以使人“于不知不识中,增进科学之智识,而隐受无穷之实益焉。”
17、通俗教育讲演会。为了“民风之振作”或“振起地方之美风”,社会人士或学校教师,利用地方之祭日及休业日,在学校或寺院开通俗讲演会,以维系地方之道德。
18、通俗学术讲习会。介绍日本通俗学术讲习会,尚在“幼稚时代,虽逐渐改良,亦未见发达。”而欧美的通俗学术讲演“办理最为得法”,其得法之处有三:一讲习公开;二是授课必合度;三是开会必适时。日本据此还差的很远。
19、路上教育。亦称为路上讲授。
20、巡回教育。介绍日本滋贺县土仓郡的村学校教师,在余暇时间,在村中进行巡回讲授的情况。“集村中父老,聚不学儿童,始则画地谈天,诱之乡学。继以国语、算术,随机教授。”“由是父老固乐子弟之读书,儿童亦愿教师之讲授。土仓风俗,因而丕变。习惯为之改良。此则巡回教授之功效也。”
21、感化院。社会中有不良少年,其成因有多种。对于这些不良少年,如果“置之度外,不设法感化之”,那么“善良之风俗,必因之毁坏,安宁之秩序,必因之扰乱。妨害国家之进步,阻碍社会之发达。”所以日本对于不良少年“设有感化院,收容此等恶徒,常设适当方法,以管束之、感化之。是以矫正社会之一善法也。”对此日本于明治三十三年三月颁布了感化法。各府县设置感化院。
22、养育院。介绍东京养育院;各地之养育院、孤儿院;职业介绍所;井之头学校等。
23、济生会。济生会是利用皇家的赐金和各级官吏的捐金,所成立的一种社会慈善性组织。
24、爱国妇人会。“爱国妇人会,以救护战死者,并准战死者之遗族及废兵为目的。其事业自创立,主于定期或临时救护遗族废兵及赠与吊慰金于遭遇奇祸之军人、军属。与夫慰藉军人遗族。且欢迎送别出征或凯旋之军队,游说各地方,以慰问战时出征军人等事。”
25、卫生会。卫生会的作用是“保持公共卫生”。
26、青年会。“对于青年,极注重智识的修养,或补习的教育。诚有倾向于学校教育扩张之观焉。”“近者全国上下,视青年会为社会教育之一大事业。裨益青年、改良社会,其关系至深且锯。故大而都市,小而町村,几无一处未设青年会。”
27、东京民育协会。“东京民育协会,系东京市教育会经营者。以国家补助金及各处捐款为经营。”“东京民育协会,对于本市市民各种事业,奖励之、保护之。使市人之人格、行为日趋高尚,且增进其身体健全。”
28、处女会。“大阪市附近之东成郡生野村,力谋自治民育,近年特组织成立一处女会。每月开例会一次,每次开会有修身、训话及家事、家政、谈话。又正在谋画指定适当时期,开设短期之礼仪、讲习。会员现已达九十余名,每次开会无不出席云。”
29、谈话会。“谈话会于社会教育最为有益。有定期谈话会与临时谈话会二种。开会时所演者,或为会员之实验谈,或为学校教师之讲话,或为名士之讲谈及其他有益之议论。均随时讲演,引人入胜,实有裨益于社会者也。”
30、夜学会。“能利用余暇,以转移恶习,启沃智德,使人人各有所得者,无过于夜学会。”针对小学教育的不足,“各地有识者,谋设立夜学校,以营补习学校之事业。”“以补小学教育之缺点。”
31、公共运动场。“健康之精神寄于健康之身体,人皆知之。况国运伸张,尤与国民健康有密切之关系,故谈教育者,均以公共运动场为社会教育上设备之不可缺者。”
32、体育会。“日本青年,每有结合同志,设立体育会。或相携赴运动场,为角力、击剑、野球、庭球等之种种运动。或访附近之名胜旧迹。或游行名山大川,以期身心之发育者。”
33、矫风会。“日本之矫风会,以正风俗、除敝习为目的,故或又称为风俗改良会,各地皆设立。”
34、保姆教育。“保姆之良否,于儿童之教育关系甚大。养成良善之保姆,亦社会教育之一大端也。即日本近年言社会教育者,每倡导于日曜日,或放课后之适当时间,召集保姆利用校舍以施保姆教育。”
35、儿童玩具。“日本儿童玩具制作巧妙,大概分为旧式玩具及仿造西式玩具二类。”同时“日本玩具,亦为输出商品之一。”
综观《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全书,其影响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这本书是通俗教育研究会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的状况以后所译述的有关日本社会教育的著作,和前两本著作相比,这本书不是日本社会教育的专著,而是中国人自己调查所编辑的。因此在内容上,试图把日本的社会教育作为样板介绍给国人,这样的编辑更加适合国人的认识水平。正如《绪言》中所云:“爰调查日本办理社会教育各项事业之成法及其现状。序纪概要,以为吾国社会教育设施之准则,进行之先导”[xxiii]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说前两本书通过以“直译”的方式,介绍日本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的状况是“照搬”的话,那么这本书则是以间接“译述”的方式,把对日本社会教育的状况“理解”的介绍给国人。这种方式摆脱了“直译”所带来的机械和生硬,更有利于国人对于日本社会教育的接受和理解。
第二、从《纪要》的内容看,社会教育的范围很广,共计35项,基本涵盖了通俗教育的事项。日本这种广泛的社会教育事业,影响着当时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从当时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所掌管的事项来看,均包含在这个范围内。
第三、从《纪要》撰写方式看,这种介绍使每一项的内容较为具体,便于实施和操作。如前所述民国以后各地出现的大量社会教育设施,其设置、组织以及规章等都留有日本社会教育影响的痕迹。
四、《社会教育的设施及理论》:社会教育学术影响与研究的深化
《社会教育的设施及理论》是日本著名社会教育家,东京帝国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吉田熊次博士所著的一本社会教育的专著。本书原名为《社会教育原论》,由上海大夏大学教育系教授马宗荣所译,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1月出版。在本书译者序中介绍说,吉田熊次是“现今日本有名的教育学者,担任教授历25年,对社会教育研究,已有30余年之历史。”“这本书在日本反响很大,‘是书一出,不旬日而销行至三版,逾一月而销行至八版’,其价值如何,由此可窥见一斑。”[xxiv]这本书内容概要见表:
《社会教育的设施及理论》内容框架[xxv]:
编次 |
章次 |
第一编
总说 |
1、社会教育的本质;2、社会教育的种类;3、日本社会教育的沿革概要。 |
第二编
社会教育的对象与施设 |
1、儿童保护的社会教育;2、对于青少年的社会教育;3、成人的社会教育。 |
第三编
社会教育的一般机关 |
1、图书馆;2教育的观览施设;3、综合的社会教育机关;4社会教育关系诸团体;5、民众娱乐。 |
第四编
民众教化运动 |
1、民众教化运动;2、公民教育。 |
第五编
社会教育的诸问题 |
1、乡土教育;2、社会体育;3、职业指导;4、殖民教育。 |
从译者序中可知,这本书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是日本社会教育的一部代表作,可以说它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水平。与前几本书注重日本社会教育的设施与方法相比,这本书则把社会教育的设施与理论结合起来,从社会教育的本质出发,试图建立社会教育的理论体系及规范社会教育的设施与范围。其影响大致有两点:
首先,如果说前期学习和引进日本的社会教育,比较注重设施、方法和制度的话,那么这一时期则开始把社会教育的理论、制度和设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与学习。它反映了国人学习日本社会教育的深化,也说明了日本社会教育对中国影响的深入。
其次,从这一时期国人社会教育的研究成果来看,在一些成果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受到日本教育家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如在著名社会教育学者马宗荣所著的《社会教育概说》(1925年),《现代社会教育泛论》(1934年),《社会教育纲要》(1937年)等著作中,从体例到内容都受到日本教育家的影响。在《社会教育纲要》一书中,马宗荣概括的社会教育的定义,就是对日本教育家松村松盛、川本宇之介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社会教育部所下的定义的综论。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我国近代社会教育萌芽、确立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的日本社会教育著作翻译出版,这些著作的思想观点以及所介绍的实施社会教育的设施、途径和方法,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近代社会教育的各个层面。具体而言,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
1、社会教育以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事业而定位。虽然各个时期各书中所表述的概念不完全一致,如有的指“扩充学校教育”,有的指“学校外教育”,有的说“补充教育”,“公共教育”等,但是这些概念的实质都指的是学校以外的教育。这样就明确了社会教育存在的地位和范围,扩大了传统教育的涵义,使人们从狭窄的学校教育观内解放出来,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理解教育的形态与意义。
2、发展社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会的智识、道德”,“增进国民程度”,“教养健全之国民”,“谋社会之改良与进步”,“涵养国民之德性”,“启发国民之智能”,“养成有教养的公民”,“发展各人的特质,促进国家主义”等等。这些较为丰富的提法,充实了传统的教育功能观,扩大了教育的社会作用。近代以来国人主张通过教育“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程度”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3、社会教育所施教的对象是“国民”,“公民”,“社会”,“人民”,“下级人民”等。虽然各有所指,但是却比传统学校教育所施教的对象要广泛的多,从而突破了以“生徒”、“学童”、“学生”、“青少年”等为教育对象,以“人才”为教育目的的狭窄的学校教育观。全体国民都应该受教育的思想在社会教育的实践中孕育而生。
4、社会教育在范围上十分广泛,如“通俗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卫生教育”,“儿童养护”,“社会体育”,“风俗改良”,“民众娱乐”,“职业指导”,“感化教育”,“美术、音乐教育”,“女子教育”,“电影教育”,“巡回教育”,“路上教育”,“民众教化”等等。可以看出我国近代出现的一些新式的文化、宣传事业,几乎都囊括在社会教育的事业之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受日本社会教育的影响。
5、社会教育的内容亦十分丰富,如“智识”,“道德”,“知识”,“公民”,“体育”,“卫生”,“音乐”,“美术”,“劳动”,“职业”,“乡土”等等。我国近代以来,社会教育内容从狭窄的道德教化,向全面的方向发展,和日本社会教育内容的影响亦有一定的关系。
6、社会教育的设施较复杂多样。我国近代出现的一些新的文化设施与机构,几乎都成了社会教育的阵地,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园”、“公园”、“巡回文库”、“电影院”、“音乐馆”、“美术馆”、“通俗教育馆”、“感化院”、“养育院”、“运动场”、“游泳池”等,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主要是受日本社会教育的影响。
总之,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我国近代兴起的社会教育思想与实践,主要是受日本社会教育影响的结果。日本社会教育在中国近代的传播,影响了我国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呈现出一种从方法、设施到思想理论逐步深化的过程。
注释:
梁忠义:《当代日本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页。
[1] 吉田熊次:《社会教育的设施及理论》,马宗荣译,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1月版。
[1] 吴学信:《社会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9月版。
[1] 梁忠义:《当代日本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1] 新堀通也:《社会教育学》春秋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20页。
[1] 梁忠义:《当代日本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5页。
[1] 梁忠义:《当代日本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3页。
[1] 梁忠义:《当代日本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1]《教育世界》,第三十一号,1902年8月。
[1]《游学译编》第八册,1903年6月10日。
[1]《游学译编》第八册,1903年6月10日。
[1]《游学译编》第10册,1903年9月6日。
[1] 伍达译:《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10月版,附页。
[1] 伍达译:《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10月版,附页。
[1] 伍达译:《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10月版,第1—9页。
[1] 新堀通也:《社会教育学》,春秋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25页。
[1] 伍达译:《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10月版,第1页。
[1] 伍达译:《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10月版,第2页。
[1] 上述引文均见于《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
[1] 唐碧:《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通俗教育研究会,1916年11月出版,第1页。
[1] 唐碧:《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通俗教育研究会,1916年11月出版,第3页。
[1] 以下所有引文均见于《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
[1] 唐碧:《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通俗教育研究会,1916年11月出版,第2页。
[1] 吉田熊次(日):《社会教育的设施及理论》马宗荣译,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页。
[1] 吉田熊次(日):《社会教育的设施及理论》马宗荣译,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15页。
[i] 梁忠义:《当代日本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页。
[ii] 吉田熊次:《社会教育的设施及理论》,马宗荣译,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1月版。
[iii] 吴学信:《社会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9月版。
[iv] 梁忠义:《当代日本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v] 新堀通也:《社会教育学》春秋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20页。
[vi] 梁忠义:《当代日本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5页。
[vii] 梁忠义:《当代日本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3页。
[viii] 梁忠义:《当代日本社会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ix]《教育世界》,第三十一号,1902年8月。
[x]《游学译编》第八册,1903年6月10日。
[xi]《游学译编》第八册,1903年6月10日。
[xii]《游学译编》第10册,1903年9月6日。
[xiii] 伍达译:《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10月版,附页。
[xiv] 伍达译:《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10月版,附页。
[xv] 伍达译:《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10月版,第1—9页。
[xvi] 新堀通也:《社会教育学》,春秋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25页。
[xvii] 伍达译:《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10月版,第1页。
[xviii] 伍达译:《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10月版,第2页。
[xix] 上述引文均见于《通俗教育事业设施法》。
[xx] 唐碧:《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通俗教育研究会,1916年11月出版,第1页。
[xxi] 唐碧:《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通俗教育研究会,1916年11月出版,第3页。
[xxii] 以下所有引文均见于《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
[xxiii] 唐碧:《调查日本社会教育纪要》,通俗教育研究会,1916年11月出版,第2页。
[xxiv] 吉田熊次(日):《社会教育的设施及理论》马宗荣译,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页。
[xxv] 吉田熊次(日):《社会教育的设施及理论》马宗荣译,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