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三学制”与我国当代学制改革
刘冬梅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我国现行学制基本是延续1922年的学制系统形成的,而1922年的学制是在当时学校教育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仿行美国的学制模式制定的。这既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对外文化教育交流的产物。本文通过分析“六三三学制”制定的历史过程,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一些改革学制的想法。
关键词:“六三三学制” 学制改革 文化教育交流
“六三三学制”自1922年开始在我国实行以来,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实践(中途虽有变动,但不是很大,也是特殊时期的非常手段)。在这期间不少人认为我国现行学制是对美国学制的“翻版”,是对美国教育制度的模仿。我们承认“六三三学制”是美国首创,但也是国人在建立自己的学制过程中对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和吸收的结果。陶行知在《我们对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中写道:“至于外国的经验,如有适用的,采取他,如有不适用的就回避他。”(注出处)可见,我们在制定学制时并不排斥外国的东西,也不否认对外国文化的学习。
1888年,美国教育家埃利奥特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美国当时学制(八四制)的不足,提出要缩短小学学制,延长中学学制,此后,通过教育界人士的调查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 “六三三学制”在美国诞生了,并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迅速发展。这是美国人经过40多年的努力寻找到的一条教育道路,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文化。20世纪初,在美国庚款兴学的资助下,一大批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接受了美国新教育的熏陶。回国后对新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如陶行知、胡适等。早在1915年第一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上湖南代表提出壬子—癸丑学制的种种不足,开了中国又一次学制改革的先声。鉴于先前学制改革的不成功和盲目移植日本学制带来的种种弊端,人们对此案十分慎重,于是决定各省教育会对此案进行广泛的讨论并提出意见。在1919年以后的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上,学制改革都是讨论的重点。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919年4月30日应邀来到了中国,在中国呆了2年之久, 他到奉天、直隶、山西、山东、江苏、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广东等11个省进行了200多次演讲,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为中国学制的改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1921年各省区提交的学制系统草案我们发现,杜威演讲过的许多省份都赞成六年小学六年中学教育,如广东、浙江、湖南、江西、山西、奉天、直隶等。可见杜威演讲对中国学制改革的影响之深。另外,我们从新学制的七项标准和192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表的“七点原则声明”做个比较:七项标准为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进步教育协会的七点原则声明为①学生有自由发展的自由;②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③教师是一个指导者,而不是一个布置作业的监工;④进行有关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⑤对儿童具体的发展给与更大的注意;⑥适应儿 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⑦在教育运动中,进步学校是一个领导。两者都强调了教育要符合儿童身心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体现了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影响。陶行知做为孟禄的得意门生,曾多次邀请孟禄来华进行教育考察,1913至1937年年间,孟禄先后来华11次,特别是1921年来华直接参与了中国学制改革的讨论,并建议应当借鉴美国的中学分科制、选科制,并注重职业训练。还就中国的学制发表了多次演讲,《新教育》专门有孟禄来华讲演的专刊。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说我们的学制是对美国学制的模仿或移植,也不能说是美国资产阶级思想在文化方面对中国的渗透。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并努力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而西方文化也伴随着外国势力在中国的加强进一步加强,新学制正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下产生的。这期间也包含了中国人民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也符合中国国情。
“六三三学制”是适应时代而产生的,他在中国得以存在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侵掠,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的发展对劳动者提出了技术方面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发展工业,民族资本家要求兴办学校,为他们培养能适应机器大生产的劳动者。而壬子――癸丑学制不管学生和地方的差异,整齐划一不能适应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全国教育联合会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希望通过改革学制来改良中国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第二,1918至1919年期间,大批留美学生回国,他们对美国新学制的宣传和实践,对我国学制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为了宣传新学制邀请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来华讲学,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有了群众基础;第三,“五四运动”给人们思想上的震撼,民主和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国人学习美国的热潮;第四,学制在美国的实践证明,它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与留日学生相反,留美学生回国后的亲美倾向和对美国教育的宣传,可以看出美国当时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向先进文明学习,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表现在教育领域就是教育的交流,虽然我们知道这种交流不是对等的,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对外交流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主要是向敌国或先进的西方国家学习。美国在一战后的迅速崛起,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榜样,对正处于迷茫中的中国人来说更是一个机遇,迎合了中国社会的需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进行学制建设的时候应遵循两点原则: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产生并服务于社会。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适应当时生产力的需要出现的,“六三三学制”当时也是符合中国社会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学制系统,如注意生活教育、注意国民经济力等。这是学制在中国得以存在的基础。学制改革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最大限度的发展人的潜能。学校作为教育的核心机构,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的能力的到最大的发展。并使其能愉快的主动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天赋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对不同的人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培养目标,既为国家培养后备力量又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六三三学制”
兼顾升学和就业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学制改革还要受制于国家的政治和外交,甲午战争后的全面学习日本和一战后的学习美国正是这方面的写照。
(一)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中国的全面实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直接影响学生数量的减少,目前在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小学教师无生可教的现象。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许多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入学,农村小学规模的减小,出现了并校的现象,而师资力量仍然很薄。小学校人数在农村严重缺少,在城市也有下降趋势,迫切需要教育改革。
(二)科技进步对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危机,导致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工业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学校和师范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困难重重,难以生存,面临改制。
(三)小学升初中实行的是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初中部可单独设立,许多地方初中部多于高中部,在一心要上大学的心理驱使下,许多人渴望参加高考升入大学,导致初中毕业后无学可上(前面说过不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原因),而高中招生名额有限,于是高中部出现了自费生,少则一万多则三万、五万不等。许多工薪家庭只好望学哀叹,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四)人们对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妇女参加社会活动机会的增多,家长希望子女能接受早期教育,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私人办的幼儿园,其师资和教育场所令人担忧。义务教育经费不对幼儿园投入,使得幼儿教育困难重重。
(五)现在学生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后年龄一般在22或23岁,时间过长,不得已现在不再禁止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但随之而来给大学生管理产生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如大学生的产假,大学生的住宿等。
要改变目前“六三三学制”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可行性的方法是对目前的学制系统进行改革。依据学制建立的原则,在此建立了一套学制系统,供大家参考。
在过去,由于初等教育都不能普及,幼儿教育根本无暇顾及,所以没被纳入学制系统。现在,随着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国外有些国家已经把幼儿教育纳入了学制系统。幼儿期是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如果能施以适当的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在这一时期对其施行教育,有利于其语言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另外,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在三口之家中儿童缺少伙伴,对其心理发展极其不利容易养成孤僻,难与人相处的性格。如果儿童能在恰当的时期接受恰当的教育,有利于儿童性格的培养和集体意识的形成,能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再次,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参加工作的机会增多,妇女已经走出了家庭,没有时间呆在家照顾小孩,请保姆或隔代抚养不利于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应该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并实行免费。一般儿童可在2岁后进入幼儿园学习,以提早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并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最后一年的幼儿教育实行义务教育。许多事实证明,早期教育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教育可施行五年制义务教育。儿童在幼儿期初步接受了学校的教育,能适应集体生活,完全有能力在五岁的时候接受正规的学习。许多事实也表明,儿童智力开发的早,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益处。当然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盲目的早期开发智力会对儿童造成伤害。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人脑只用了不到10%,还有90%的有待开发。布卢姆1964年在《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报告中指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四岁发展到40%,四岁到八岁再发展30%,八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严重的妨碍。”因此,我们应该让儿童在八岁之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物质的丰富,儿童的营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理和心理成熟的提前影响了脑发育成熟的提前,加之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学生有能力在五年完成小学的课程,这一点八十年代北师大在景山小学的实验已证明。这样我们可以节省许多师资,把资经投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老少边的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六年级就是专门为了考试而设的复习年,免试入初中完全可以省去这一年。原来在江西、山西等地区实行的小学五年制现在基本统一改为六年了,我觉得应该恢复五年。而且在全国应大力推广五年制的小学教育。
初中和高一仍是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初中两年毕业后直接升高中。鉴于目前我国初中数量多于高中数量,许多初中毕业生无学可升而中等职业学校无生可招的情况,把这些学校改成普通高中或一年高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学校,增加中考入学名额,部分中等专科学校可并入当地大学。高二时可根据个人和社会需要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升学和就业。在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职业教育,这时期的职业教育以三年为主,其中最后一年为实习。当然,他们也可以三年后继续升入高一级的职业学校学习,成为高级技工。以升学为培养目标的教育还是第三年参加高考。目前在部分大学或学院开设的“3+2”教育模式就很不错。3即三年的高中课程,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2即三年后进行的职业教育,以当地需求为目标培养一批有特长的专门的高级人才。当然,这些学生也可参加高考到别的高等院校读书。
大学教育的重点在师范教育。师范教育应增加一年的实习时间。目前社会对师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知识要扎实,四项技能必不可少——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讲课技能、实验技能。另外,人们对教育有了越来越高的需求,教育者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以便更好的掌握教学技艺,所以应增加这两门课的课时。要在三年或四年时间掌握这么多的知识或许不算难,但技能的掌握需要实践训练,而现在师范生的实习仅几周,备课、教学艺术等基本没掌握,只是走走形式。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要3至5年的磨练才成熟起来。如果我们能对师范生进行有目的职业技能锻炼能促使其更快的成熟,适应教学工作。最后,我们应该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设立夜大部、函授部、网络教育部、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等体系,让更多的在职人员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密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自闭中得到发展,都是在与别国的交流中相互学习而发展的,我们对外交流越广泛,我们的就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进步和完善,随着我们国家外交的扩大,我们的教育交流也在扩大,教育得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机,吸收和借鉴别国先进的成果,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制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2.李国钧 王炳照 总主编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七卷
山东教育出版社
3.廖其发 《论我国的学制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4.王道俊 王汉澜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叶澜 《教育概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6.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 广东教育出版社
7.卫道治主编 《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8.《新教育》民国11年 第4卷第2期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