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民众》对西方成人教育的引进和转化

 

周慧梅  王炳照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要:《教育与民众》尽管不是一份成人教育专门期刊,但它是近代中国教育界介绍和引进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论的一个重要媒介。对于世界各国当时成人教育发展状况、成人教育界较有影响的机关、人物及其著作,该刊或开辟专号集中发表,或请专人翻译连载,或作广告宣传,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内民众教育发展提供借镜,因此注重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在中国的转化成为了该刊一个突出的特色。我们在研究西方教育制度在中国传播史以及中外教育交流与近代中国教育变迁时,不应该忽视其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教育与民众》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民众教育   西方成人教育制度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育权力大众化”的呼声日渐高涨,成人教育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提倡,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介开始刊登一些介绍国外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论的文章。但就这些文章的内容看,他们对西方成人教育大多停留在介绍和照搬层面,在为数不多的成人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照抄照搬”的弊病。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对成人教育的发展相当重视,教育界在大量介绍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论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结合中国国情,对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论进行转化。采用出版书籍和报刊等两种大众媒介方式是他们首要的选择,《教育与民众》就是教育界引进和转化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论的一个重要媒介。

《教育与民众》创刊于19295月,终刊于19484月,由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该刊以“研究民众教育之学理与实施方法而求于学术上有所贡献”为宗旨,号召热心民众教育事业的海内外教育家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精神,去努力研究民众教育学理和实施方法,每月一期(暑假停刊),10期为一卷,雷沛鸿(宾南)、傅葆琛、俞庆棠、郑一华(冠兆)、邵晓堡等先后担任该刊主编,1938年因迁校短暂停刊,1939年在广西桂林复刊,1941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停办而停刊。1945年在原址复刊。从1929年到1948年,《教育与民众》月刊共出版12114期。在前8卷中,该刊辟有插图、专论、译述、计划、调查报告、书评、讲演、国内外民众教育信息、民众教育书报近讯等栏目,每期约20余万字,报道国内外民众教育的动态,传播交流民众教育的理论及经验,是当时国内民众教育的权威刊物,影响很大。《教育与民众》作为一份民众教育专门刊物,其译述、书评栏目以刊登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论为主,并先后出版四次成人教育专号,着力于国外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论的引进和转化,为当时国内民众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镜和帮助。我们在研究西方教育制度在中国传播史以及中外教育交流与近代中国教育变迁时,不应该忽视其地位和作用。

(一)

《教育与民众》发刊词开宗明义,“民众教育,就方法言之,……东西洋提倡之成人教育,民众大学,社会服务科,及大学推广部等,皆为民众教育所当采用,与民众教育有密切关系”。[i]加上第一任主编雷沛鸿本人便是当时国内著名的成人教育专家,故此《教育与民众》在创刊之初,大量刊登世界各国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论成为该刊的一个特色。其创刊号前三篇文章都是有关成人教育的文章,童润之在《为什么要提倡成人教育》一文中,指出成人教育的目标是要救目前的国家,而相对世界各国来讲,中国一般成人更缺乏基本的能力,原因便是大多数别国重视成人教育,并从事实上和学理上两个方面,说明现在中国开展成人教育的必要,呼吁要和儿童教育并重。[ii]雷沛鸿、郑晓沧《成人教育的世界大会》和《成人教育在将来的地位》紧随其后,从不同角度阐述在中国发展成人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教育与民众》1-2卷开辟的八个栏目中,不仅译述、书评两个栏目以刊登国外成人教育为主要内容,还有专论、插图栏目,有关世界各国成人教育的内容也占了相当比例。这些文章涉及面广,对世界各国成人教育制度作了大量、深入的介绍,并结合中国当时现状,对西方成人教育制度作出本土化的改进,提出符合中国成人教育、民众教育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为当时处于起步阶段的民众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系。下面仅以《教育与民众》第1卷译述、书评来列表分析。

 

《教育与民众》第1卷译述、书评栏目刊登有关国外成人教育文章统计表

文章  

栏目

译者(作者)

     

原卷期数

 

 

 

 

 

 

 

 

 

 

张钟元(不详)

日本补习教育和乡村的改造

1(3)

周耀(英国成人教育社的论文)

波兰的成人教育

1(3)

甘豫源(莘伯莱著《省教育行政》第14章)

美国的扩充教育

1(4)

马祖武(美国成人教育协会会刊)

美国的几个成人补习学校

1(4)

王光祈(德国柏林图书馆主编)

德国成人教育

1(567)连载

郑冠兆(Milligan·F·S著)

新俄成人教育的鸟瞰

1(678)连载

王光祈(不详)

德国民众教育馆

1(8)

周耀(译自世界成人教育会刊第43期)

爱斯多尼亚的成人教育

1(8)

任祖颋(赫琴女士著《英美工人教育》)

美国工人教育的发端

1(9)

高季和(世界成人教育会刊第42期)

南非的成人教育

1(9)

雷宾南(不详)

北欧的成人教育

1(10)2(123)连载

郑冠兆(美国成人教育协会主编)

美国成人教育之面面观

1(10)2(123)连载

 

 

 

 

 

钱俊瑞(Eduard C Lindeman著)

《读林德曼氏论成人教育后》

1(3)

孟宪承(莱克斯里著)

成人教育之精神的价值

1(3)

孟宪承(霍尔葵斯主编)

大学到民间去

1(3)

承(英国成人教育社社员合作论文集)

出路

1(4)

周耀(萨特易主编)

英格兰的补习学校

1(4)

钟(玛汀著)

成人学校运动

1(4)

承(赫琴女士著)

英美的工人教育

1(5)

承(奇尔曼著)

工人与教育:今日的几种试验

1(5)

孟宪承

关于丹麦民众学校的书六种

1(6)

郑一华(Jounal of Adult Education

成人教育季刊

1(7)

 

如上表所示,《教育与民众》刊登的国外成人教育的文章,国别涉及较多,不仅对成人教育比较发达的英国、美国、德国、苏俄、丹麦浓墨重彩,还对成人教育不发达的国家,如波兰、爱斯多尼亚、南非进行了介绍。从文章的译者和作者来看,译者大多具有留学背景并素对成人教育有所研究,作者多为英美德等国著名成人教育社团和人物的调查或会刊、著作等,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在或详或略的介绍各国的成人教育制度后,译者大多会以中国现状所需为标准,来考校它国成人教育制度的得失,如钱俊瑞在详细介绍林德曼的成人教育思想之后,指出每个国家的成人教育,都是“有她的特殊的民族性和地理上历史上的种种特质为背景,她所适应和所满足的方法材料,也与他国异致”,“中国的成人教育概括地讲就是一般觉醒的志士提倡的民众教育”,认为抱着“整套搬过来就得了”之迷梦的人们要迅速清醒过来,认清中国目前的成人教育是个人社会性的成长,还未能摆脱生产技能方面的训练,是一种基本补习教育。[iii]再如孟宪承在《成人教育之精神的价值》一文中,认为中国成人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有其优异之处,具有很强的生长力,他指出文章作者(英国教育家莱克斯理)主张成人教育机关的大团结,在阶级社会的英国是不可能实现,而在中国大家都是为了“教育权力大众化”的目标来从事成人教育,[1]便很容易团结起来。[iv]这些文章对中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很强的针对性,该刊主编曾自信地指出,“我们为洞悉国外成人教育、乡村教育的状况,本年特别注重参考材料的搜集和新刊的述评。本刊内‘译述’和‘书评’两栏,在我们自己是很努力的,也郑重地请求读者的注意”。[v]

《教育与民众》在发表文章的同时,注意到图片的直观性的影响,在该刊第一卷所刊登的插图中,有关西方成人教育开展情况的摄影,占了不少的分量。在刊登的这些图片中,以英、美、俄、丹麦、瑞典等国的成人教育为对象,包括开展的活动、校舍、学生来源以及著名教育协会的领导人等。这些图片丰富了国人对西方成人教育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自古交往密切。在近代以后,日本通过“和魂洋才”改革走上富强之路,而中国却日益衰败,取法日本曾经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者也关注到日本成人教育的发展。早在1929年,杨卫玉根据亲身在日本参观职业学校的经历,指出日本的职业教育和中国的成人教育虽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本质区别在于“惟日本的职业教育义含有拓殖主义”。“此次我曾参观的商业学校,在该校应接室中书架上,见有洋装书多本,书中所言,为支那之蚕业,支那之布业,支那之矿藏……此种书籍皆非出版物。询之何自来,乃学生之论文,因学校每值毕业之一期,皆派来我国长江流域或东三省以及南洋诸岛等地考察,回国后皆当作论文一篇……”。[vi]在署名武对《日本游就馆》的简介中,进一步指出日本的野心,“中国破旧不堪的龙旗一面,和甲午之战被夺的兵器,都陈列着,还有济南的风景画和山东详细地图,也是高高挂着。帝国主义者用心的叵测,我们还可以沉酣地睡吗?”[vii]这可能是最早从日本成人教育制度上推测出日本有窥视我国领土意图的文章。可惜的是,日本的这些成人教育制度被介绍进来之后,在当时几乎没有引起国人的注意,更不要说重视和研究对策了。

(二)

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发展较早、较为完备的是北欧和美国,《教育与民众》对这些国家的成人教育制度和理论刊登最多,据不完全统计,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以雷沛鸿、郑冠兆、徐锡龄、刘季洪等人的文章最为全面。雷沛鸿留学期间主攻成人教育,对北欧成人教育制度熟埝于心,在《北欧的成人教育》一文中,分四节分别对丹麦、瑞典、挪威和芬兰各国的成人教育制度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文章结尾指出,“我们知道丹麦瑞典挪威数国的成人教育,都注重本国历史及本国语言,而芬兰还注重戏剧、音乐和乡饮酒礼……如藉戏剧以唤起民族意识,神话歌谣传播民间文学,乡饮酒礼以联络社会情谊,因势利导,引人入胜,使教育事业,活泼泼地实施”,这些西方成人教育制度的引进,必将对“我国创办新教育以来,……开通民智,破除迷信,尚未做到,人民浑噩,毫无生气”的“可畏”局面,有所改进,为之注入一服强兴奋剂。[viii]

郑冠兆以美国成人教育协会1928年出版的书籍[2]为蓝本,对美国成人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萨特勒作了专门介绍,对成人教育事业,如博物院、工人教育、私立函授学校事业、大学扩充教育、公开论坛、妇女社、社会研究新学校以及其他劳工团体等进行了介绍。在结论中认为美国的成人教育是“朝着世界成人教育运动的共同目标走”,将美国成人教育制度称为“我国民众教育运动之借镜”。[ix]《教育与民众》不吝版面,每期约2万字,采取4期连载的方式,完整地刊登了这篇文章。徐锡龄以《各国民众教育之经过》为题,将英国、丹麦、美国和苏俄的成人教育制度,从多种不同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状况作了历史的追溯,实际上这篇文章是作者和庄泽宣合作的《民众教育通论》中的一章,《教育与民众》在该书出版前刊登了此文,让读者先睹为快。文章开宗明义,将西方的成人教育和中国民众教育等同起来,“单就这个单词的自身来看,英文中的相当名词为‘Adult Education’,意本为成人教育,但本质上则外国成人教育所有的活动,恰等于中国民众教育所有的活动”。[x]这样,介绍、引进西方成人教育制度,便更加名正言顺,理所当然。在其后,根据形势的变化,对英美的成人教育制度新的发展有诸多注意,刘季洪总结各家看法,写出《英国成人教育的原原本本》一文,长达30多页,有4万字之多。在文章中,他根据成人教育的一般背景、产生原因、发展史略、事业概说、行政管理和重要团体六个方面,对英国的成人教育制度作了详细的诠释。如他认为英国成人教育的产生原因有四个,即(1)宗教团体的努力;(2)工业革命的影响;(3)政治运动的启示和(4)社会运动的促进。[xi]在此篇文章前的“编者按”中称,“自民众教育运动兴起后,英国成人教育吸引国人注意甚深。本刊过去亦屡有介绍,唯以详尽论,则莫逾此篇”。依照此种体例,刘季洪随后又发表了《美国成人教育的原原本本》、《丹麦成人教育概况》等文章。稍后,《教育与民众》将在该刊相继发展的国外成人教育文章集中起来,出版了《各国成人教育鸟瞰》一书,并在刊物上为之作广告,称其为“中国从事教育研究、民众教育研究者必备参考书”。

刊登对英美著名成人教育家的思想进行述评和研究的文章,也在《教育与民众》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如雷沛鸿对和勒殿的成人教育进行哲理方面的研究,[xii]郑冠兆对白德斐的乡村成人教育思想的关注,[xiii]陈大白对哈佛夫人(主张以小学为实施成人教育的中心)的研究,[xiv]庄泽宣对丹麦成人教育之父葛龙维学说及其影响的探讨;[xv]以及对胡冀成依据美国成人教育家哈脱所著《成人教育》一书,对其成人教育思想进行评论。[xvi]通过对成人教育家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总结其在该国成人教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使人们较清晰地认识到先进人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实施成人教育、民众教育提供了不同的成功范式。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教育与民众》着重于刊登国外成人教育权威机关或人物的译述,主要原因是它在有意识地给读者提供这个方面的材料。该刊注重对英美主要成人教育书报、团体进行介绍。如在135两期,连续对该主办单位(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部)所收集到的英美主要成人教育报刊和机关作了简要登载,列出书籍37种,其中10种已作或正在作述评,杂志有8种,英美成人教育机关11个,并“现将择其重要者,分作述评,登载本刊,以供国内研究民众教育者之参考”。[xvii]该刊相继发表的这类文章,大多是请专人撰述。。由此可见,《教育与民众》是在有意识的积极引进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其标准便是能对国内民众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转化为发展民众教育的助力。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各国的成人教育制度相继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教育与民众》在76期辟出专号,专门介绍新近欧美成人教育的主要著作。编者在刊登专号前专就《这一期》作了说明,“近年来欧美各国的成人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与事业上,都有极度的激进的发展,如美国成人教育事业的调整运动,意大利将成人教育列为国家建设计划之重要部分,英国教育行政机关与人民团体合作推进成人教育等”,而这些“都很可成为我国民众教育之参考,特辟出篇幅……”。在专号中,选取1931-1935期间出版的主要著作,包括专著、报告、论文集等,11篇文章构成了一个系列。在这些专著选择上,强调实效性,编者宣称“凡是对于我们有新的提示和新近材料,不论是个别的叙述或是比较研究的文字,我们总是充分选载”,该期出版于193512月,喻任声译的《调整成人教育之关系与步伐的研究》就是在该年出版的,文中指出加强政府和私人团体之间的合作成为美国成人教育的新动向。其后,甘豫源在《美国新政下成人教育之新进展》一文中,同样指出美国在应对经济危机中,更加强了成人教育团体之间的联合,政府对地方、私人团体办理成人教育多有帮助,共同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xviii]由此可见这组文章确能反应出欧美各国最近成人教育制度的变迁。

1937年,国际国内政治形势日益严峻,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世界。雷沛鸿认为,“各国都不惜殚精竭力,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准备。不论大国小国,其政府都运用一切社会力量去推行民族自卫的教育,注重民众训练工作”。[xix]而中国处于强敌环伺之中,更需要加快成人教育的步伐,来“唤起民众、组织民众和训练民众”。《教育与民众》878两期,开设“各国成人教育特辑”,目的是“为了借给读者明了世界各国成人教育设施的近况和从事民众教育者方面的参考”,而这一类的材料“在其他民众教育刊物或教育杂志又很少有系统的较新的介绍,所以本刊适应并满足这种紧迫的需要,特请国内关心成人教育之专家,分别撰译”。[xx]在考察别国成人教育制度的同时,批评国内成人教育开展的弊端,着重于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引进和转化。

随着法西斯势力在意大利、德国的崛起,其国教育政治化的倾向日益明显,成人教育首当要冲。罗廷光通过亲身对意大利成人教育的考察,认为意大利的成人教育一切都是揭橥着法西斯化,但其在政府的指导下,全国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机关,成为推进成人教育的中心力量。却值得我国学习借鉴,(1)全国必须有一个组织严密的机关来作推进民众教育的中心力量;(2)民众教育必须因时因地的需要而施行,以解决当前国内急务,以发扬民族精神为至高理想;(3)民众教育的涵义应该很广,包括公民、经济、社会、职业以及休闲等;(4)民众教育的施行,必与其他有关机关切实联络;(5)须同在政府指导下努力进行。[xxi]钟鲁齐认为,“德国的教育政策,是根据国社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劳工党)的政纲,正和中国以实行三民主义为全国的教育宗旨一样”,指出以教育为复兴民族的工具,将自由设施的民众教育,收为国家统辖,这样,民众教育就由社团的而变为政府的,由自由的而变为强迫的,由部分的而变为普遍的,从而出现了民族化、政治化、军事化、劳动化、乡土化五大趋势,“此种设施,对于吾国民众教育不无参考之处,吾国教育专家,当思如何奋斗,如何自勉,而有以促进吾国的民众教育”。[xxii]这些主张,在国内得到很大响应,俞庆棠在《申报周刊》上发表文章,大声疾呼民众教育应适应严重国难的特殊环境,以争夺民族生存为中心,民族化应该放在首位。随着他们的鼓吹,我国民众教育的重点转向了实施民众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为主,各地民众学校、民众教育馆以“壮丁训练”等作为主要工作开展,军事、政治内容占了课程的绝大分量。

“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成了中国的民族敌人,本着“师夷长技以治夷”,教育界对日本成人教育制度的关注增多。马宗荣认为日本对青少年训练侧重于社会,而中国以学校童子军为主,不能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发挥不了民众在国家“有事之秋”的力量。[xxiii]吴子信介绍了日本成人教育制度中的成人教育讲座、博物馆、播音教育等几种设施,[xxiv]顾复指出日本的乡村建设,虽以“训练农村男女青年,授以实际之知识技能,涵养国民精神”为宗旨,但它更积极提倡殖民侵略政策,在知识中突出“海外事情之研究与殖民”内容,强烈谴责日本“彼等所积极提倡之殖民侵略政策与其他民族生存起冲突”。[xxv]

1939年,由于战乱迁校、经费等影响,《教育与民众》两次停刊。第一次比较短暂,停刊5个月后在桂林七星岩复刊,第二次是在1941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停办,随之停刊,1945年复刊。在此期间,共出版434期,由于人才、经费、信息来源等原因,刊登的文章无论从质从量上来讲,都难以和前期相比,且常常出现合刊、拖刊现象,一期常常不足5万字。《教育与民众》92期出版了“成人教育专号”,内容就以国内成人教育为主。但在这种情况下,该刊还设法刊登西方成人教育制度方面的文章,先后刊登了邱阴孝和时青有关德国和丹麦著名成人教育家文章,强调成人教育在民族复兴中的作用。[xxvi]董渭川的《世界成人教育鸟瞰》一文便在该刊两期连载。[xxvii]该刊停刊前的最后一期,19484月出版了“最近各国成人教育专辑”,刊登了张焕庭译《苏联的成人教育》、沈叔良译《英国的工人教育》和肃纪正译《美国的工人教育》三篇文章,对世界大战后各国成人教育近况作了介绍,这在当时国内纷乱局面中,《教育与民众》依旧坚持引进和转化西方成人教育制度为己任,“本刊的篇幅是要供奉于关心民众教育的人发挥两种理想(指教育权力大众化和大众生活教育化)的,并供他们发挥实现这两种理想的一切步骤、方法、工具等”。[xxviii]不论成效如何,单这种精神就值得人们尊敬。

(三)

《教育与民众》刊登的大量世界各国的成人教育制度的文章,在当时成人教育专门杂志匮乏的情况下,实际上成为中国教育界介绍、引进西方成人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媒介物。民众教育馆、民众茶园、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电播教育、教育电影等西方成人教育常用的方法,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初步的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由于该刊的主办方为世界成人教育协会的成员,该刊也被作为交流刊物,被英、美、丹麦、瑞士、甚至南非等国家成人教育界所认识,成为他们了解到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的主要媒介物。国际教育考察团1932年来华考察教育情况,于11月专门参观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并和主持研究试验的人有详细交谈,该刊主编俞庆棠便是主持研究试验的重要人物之一。国际教育考察团在了解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开展的民众教育事业基础上,做出了“成人教育是中国教育上最令人满意的点”。[xxix]《教育与民众》无形中承担了中外成人教育交流的重任。

《教育与民众》作为一份民众教育专门刊物,登载了大量西方成人教育制度和思想文章,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也是极具价值的。首先,中国民众教育的理论渊源之一,便是西方的成人教育制度,该刊以译述为主,对于世界各国当时成人教育发展状况、成人教育界较有影响的机关、个人及其著作,该刊或开辟专号集中发表,或请专人翻译连载,或作广告宣传,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中国教育界介绍、引进西方成人教育制度的任务。其次,在发表的文章中,既有成人教育发达的英、美、丹麦、瑞士、德国、日本、苏俄等国家,又有非洲的南非等成人教育落后国家,还有欧战后兴起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成人教育发展,甚至还涉及到英国殖民地印度的成人教育兴起的情况。所涉及的成人教育形式,包括了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团、妇女社等)、学校教育(以小学为中心和大学扩充教育等)、社会教育(博物馆、图书馆、民众剧院、民众业余休闲会等);所包括的教育内容,既有文字教育、政治教育、职业教育、休闲教育、健康教育等,还有毕业生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所涉及的成人教育管理制度,涵盖了经费来源、教育行政管理、学生来源及管理、师资来源、待遇及考核、校舍建设与管理、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并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系统地介绍了西方成人教育制度。最后,《教育与民众》之所以刊登大量西方成人教育内容的文章,是为了国内民众教育借镜之用,因此作者在介绍西方成人教育制度时,不是单纯地为介绍而介绍,而是结合中国民众教育的发展,针砭时弊,以西方成人教育制度为蓝本,转化为民众教育的助力。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外教育交流史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变迁时,不应该忽视《教育与民众》的地位和作用。



[1] 就当时中国办理成人教育的动机来讲,并没有就“教育权力大众化”达成真正的一致,其中政府和教育界办理成人教育的目的就有不少的差异,政府更多是从维护独裁统治出发。

[2] 该书出版后,世界成人教育协会还曾以文章的形式,将该书内容全部刊登,连载在该会出版的会报35-36期。由此可见这本书的分量。



[i] 《发刊词》,《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1期。

[ii] 童润之:《为什么要提倡成人教育》,《教育与民众》11期。

[iii] 钱俊瑞:《读林德曼氏论成人教育后》,《教育与民众》13期。

[iv] 孟宪承:《成人教育之精神的价值》,《教育与民众》13期。

[v] 《编者的几句话》,《教育与民众》13期封底。

[vi] 杨卫玉:《日本教育的窥测》,《教育与民众》14期。

[vii] 武:《日本游就馆》,《教育与民众》16期。

[viii] 雷沛鸿:《北欧的成人教育》,《教育与民众》110期。

[ix] 郑冠兆:《美国成人教育之面面观》,《教育与民众》110期,2123期连载。

[x] 徐锡龄:《各国民众教育发展的经过》,《教育与民众》41期。

[xi] 刘季洪:《美国成人教育的原原本本》,《教育与民众》61期。

[xii] 雷沛鸿:《成人教育的哲理研究——和勒殿的成人教育研究》,《教育与民众》22期。

[xiii] 郑冠兆:《白德斐论乡村成人教育》,《教育与民众》26期。

[xiv] 陈大白:《小学中心之民众教育实施者——哈佛夫人》,《教育与民众》43期。

[xv] 庄泽宣:《葛龙维的学说及其影响》,《教育与民众》44期。

[xvi] 胡冀成:《哈脱的成人教育思想及其评论》,《教育与民众》47期。

[xvii] 耀:《英美成人教育书报汇讯》,《教育与民众》13期。

[xviii] 甘豫源:《美国新政下成人教育之新进展》,《教育与民众》87期。

[xix] 雷宾南:《世界教育旅行后之感想》,《教育与民众》88期。

[xx] 《这一期》,《教育与民众》87期扉页。

[xxi] 罗廷光:《法西党治下之意大利成人教育》,《教育与民众》87期。

[xxii] 钟鲁齐:《德国成人教育的实施及其趋势》,《教育与民众》87期。

[xxiii] 马宗荣:《日本的社会教育》,《教育与民众》87期。

[xxiv] 吴子信:《日本成人教育的几种设施》,《教育与民众》87期。

[xxv] 顾复:《日本之乡村建设及农民教育》,《教育与民众》88期。

[xxvi] 邱阴孝:《复兴德意志民族的斐希特》;时青:《丹麦的先觉者葛龙维》;《教育与民众》92期。

[xxvii] 董渭川:《世界成人教育鸟瞰》,《教育与民众》923期连载。

[xxviii] 雷宾南:《祝<教育与民众>的复活》,《教育与民众》91期。

[xxix] 赵镜心:《国际教育考察团心目中之中国成人教育》,《教育与民众》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