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日下午14时30分,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著名学者叶舒宪先生应文学院之邀做客长安大讲堂,为大家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志春先生应邀担任讲座讲评人,文学院院长李西建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本次讲座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叶先生首先从21世纪学术界所质疑的“中华5000年文明史”入题,为大家细致而深入的讲解了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致脉络。通过对顾颉刚、胡适等学者对于中华文明史所持观点的解读以及对夏朝遗址所发掘的各式礼器的分析,叶先生向我们简明而清晰地阐述了中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义所在,他认为我们旨在提出新的国内发现来与历史对接形成新的世系,尽量的复原出一个比较可信的历史外貌。接着,叶先生就“中华文明探源”的发展来谈,提出此项工程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结果。他认为,神话已成为文化的基因,它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着重要的贡献。通过对“列为.斯特劳斯”和“乔治.杜齐威尔”两位神话学家所研究的“印第安人神话”及“印欧语系共同体中的神话体系”的大胆解构与分析,他提出我们要结合多种学科去研究,致力于深入符号背后去解读象征编码的意义。最后,叶先生就“神话历史”提出,我们应该以后现代主义历史观进入“文明探源”之列。叶先生提出当前考古所发现的村落文明都显示出典型的神话历史,甲骨文、周易等占卜器物以及儒家所信仰的礼乐制度也都是传统“天人合一”的神话系统。我们只有在儒、道思想大背景后才能揭开中华文明神话学的探源系统。在讲座最后,叶先生通过精辟而幽默的实例分析,为大家详致的阐明了文明探源过程中所常见的问题:一是如何区分宗教学中的神圣与世俗,二是神话学中历史的存在和“假若真是真亦假”的道理,三是在中华文明探源过程中,如何用神话学来解读以前看不懂的知识。其渊博的学识、精妙的分析以及风趣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在座观众。
讲座结束后,张志春教授对讲座做了简明而深刻的点评。他认为,面对中外学术界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质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着重大的意义。叶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向我们证明了“神话学”的重要贡献,神话已成为文史哲之根。作为文化传承者,我们应像叶先生所提到的那样,回归到重构历史的状态,将人文学界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本场讲座是我校65周年校庆之际所迎来的又一次学术盛宴,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最后在400多名听众的热烈掌声中结 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