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NE.SNNU.EDU.CN
设为首页
 

 

谦谦君子肖云儒

 

  祖籍四川、生于江西,求学京华、工作西安。著名文艺评论家、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的人生曲线就这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绕过。女作家叶文玲形容自己到西部“去时拎着一个手提包,回来时背着一座昆仑山”,而肖云儒在西安近40年,事实上把自己“变”成了一座山,一座在国内文艺理论研究上无法绕开的大山。

  五个字影响中国散文数十年

  “他思维活跃而丰实、劳动繁重而艰辛,我是畏惧这样的人,更是敬重这样的人。”著名作家贾平凹这样评论肖云儒。因为知识广博、见解深远、思辨明晰、文采飞扬,肖云儒也被称为“活动在北方的江南才子”。1961年,《人民日报》开设“笔谈散文”栏目,尚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上大三的肖云儒以500字短文《形散神不散》应征并发表后,年仅19岁的肖云儒顿时名动京华、声誉鹊起。“形散神不散”5个字足足影响了中国散文数十年的创作和研究,同时也引起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作为肖云儒的“成名作”,“形散神不散”被写进我国大中小学教材,日前,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不散居”。其实他平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读华君武的政治讽刺画》就曾使《美术》总编、美学大家王朝闻亲自“召见”时惊呼不已,作者竟是个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

  扛起“西部文艺”大旗

      文坛陕军是一支文学劲旅,而长期生活在陕西的肖云儒也将自己的目光和精力倾注于此,看似文弱的他慧眼独具地首先扛起了“西部文艺”这杆大旗。肖云儒半岁丧父、没有兄弟姐妹,母亲是一位刚强的知识女性,“一二·九”运动时她在北京散发传单、在教会学校和美国神父辩论,后担任江西省妇联副主席,她的刚强和聪慧让肖云儒获益匪浅。著名文艺理论家钟惦,于1984年提出“西部电影”理论时,肖云儒心中怦然一动,将目光瞄准了整个西部文艺,在尚无人注意的时候开始“跑马圈地”,将自己的研究深深植根于大西部这个文化和精神的“富矿区”,推出30余万字的《中国西部文学论》,并获国内图书最高奖“中国图书奖”,其独到的艺术见解和美学思想为国内评论界所瞩目。   

  想给自己熬一道“牛尾汤”

  “我曾说自己是北方面食中的臊子,一勺一勺舀到别人碗里,却很难有自己的一碗面,其实我很想自己做一道大菜,哪怕是一道小吃。”长期以来,肖云儒一直以评论家的面目示人,而他的灵性则有意无意地被自己的理性所压制。肖云儒想多写些散文,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回望,他颇为感喟地说,自己是一头牛,牛头、牛骨、牛肉都已经无怨无悔地献给人世,所剩无几了,接下来,真的想给自己熬一道牛尾汤,在夕阳的余晖下慢慢品尝、回味。

  由于在陕西文化界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他的“书法艺术恳谈会”举行时,陕西书坛几大高手全部到齐,霍松林老先生也亲自出席,堪称盛会。他称书法可以“养生、养心、养灵”,可以以墨洗心、做做“艺术的体操”。

   曾几何时,无论是踩着冰碴子割水稻,还是组织几百辆架子车徒步一百公里为铁路工地送水泥,还是借画革命宣传画偷学油画、水粉画,肖云儒以并不强悍高大的身躯挺了过来。因为他和自己的妻子、儿子的生日都在11月,每年都会合起来订一个蛋糕,用奶油写上“三人行”,三个人互相帮扶着走过了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我们祝愿这个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劈波斩浪、一帆风顺。

返回简介 

 

Copyright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School Of Distance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教学教务咨询电话:029-85303711—4转1006或1007;技术支持:85303711—4转1010
传真:029-85303729 邮箱:webschool@snnu.edu.cn 邮编: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