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NE.SNNU.EDU.CN
设为首页
 

 

为文化西部拓荒

 

  对于西部文化的考察研究,工程是浩大的,我愿做一个“文化西部”的拓荒者。

  从时间上看,读两千年的中国文化要看西部、看长安,读五六百年的中国要看北京,读百年的中国要看上海,读一二十年的中国则要看粤港。

——肖云儒

  白:肖先生,我们知道您被公认是国内最早和最多研究中国西部文化的学者,《经济日报》等全国40多家报刊近期还刊载了您提出的“西部文化心理十大特征”新视点。当今您又大谈“文化西部”,且将您18年研究成果结集出版的“对视”书系的首卷着意叫做《对视文化西部》,敢问“文化西部”何意?

  肖:“文化西部”这个概念要比西部文化的涵义更大,更深。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把西部整个儿作为文化的西部,从文化的角度剖析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审美、学理等等一切与文化有关的范畴,从大文化生态的角度关照整个西部现象。文化西部也是我从微观进入宏观、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对西部文化进行研究的第四个阶段。它应当是具有设计性的、纲领性的东西,是一种大的社会运作。

  白:我注意到您从1990年至今,把对西部文化的研究上升到把整个中国西部作为一种精神来审视。现在国家正在大规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回头再看您十几年前提出的要开拓西部文化的观点,似有先见之明。

肖:不敢这么讲,也许是一种预感吧。在多年的研究中,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沉寂的西部就要觉醒,它所焕发的光芒将具有深远的意味。十多年前我曾提出现代社会正日益弱化的“西部精神”,现在看来,“西部精神”还有它的现实意义。

  白:您能谈谈“西部精神”的现实意义吗?

  肖:西部作为一个大课题,从批判的眼光来看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它无疑是一剂“良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平衡:譬如说想到西部探险、旅游,实际上是去寻找“钙质”:庸常生活中的斤斤计较、鸡毛蒜皮,到西部一转悠就消解了。是西部让他们发现了人生还有另外一种活法!当然,西部的历史传统对高速发展、震荡的现代社会也是一种制衡,是相对稳定、沉厚、矜持的西部文化对跳跃的、变化多端的现代文化一种无声的、老爷爷式的训诫。

  白:您作为毕生从事西部文化研究的学者,能否谈谈西部文化在中国和世界上的价值和地位?

  肖:中华文明有四大标志性的文化:西部文化、京派文化、海派文化、粤港文化。从时间上看,读两千年的中国文化要看西部、看长安,读五六百年的中国要看北京,读百年的中国要看上海,读一二十年的中国则要看粤港。记得有个瑞士的美院院长向我讲起他对中国之行的感受:没来中国前感到中国很神秘,像梦中的“树”;到北京一看满城的王朝气象,像很粗的“树干”;到上海看尽繁华,像郁郁葱葱的“叶”;到深圳则看到艳丽的“花”;到长安才发现“根”在这里!所以说西部在中国的文化地位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的同构。从世界文化格局中来看西部文化,不论是中国的西部文化,还是美国的西部文化、前苏联的西伯利亚文化……它们都以自我的牺牲构成了一种隔离的力量,以自身的荒凉、闭塞保存了世界古文化个性的形成。“二战”后世界三大思潮产生了三个代表性的作家,其中两个属于“西部”:作为社会主义思潮的文学代表,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写的是西部哥萨克的生活;作为民族主义思潮的文学代表,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也写的“西部”;作为资本主义思潮的文学代表,卡夫卡《变形记》是让人变成了“虫”,人的灵魂是扭曲的,人在现代社会中精神被压垮了、崩溃了……他虽然没写“西部”。这是一个悖论。就连贾平凹的《怀念狼》也是这样一个悖论:人变成狼,还渴望变回来呀。宁夏的张贤亮当年曾列举了几十位他欣赏的作家,其中多一半是西部的。

  白:您认为西部既是中国自然生态的保护屏障(江河源都在那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态的保护屏障。那请您谈谈对“西部大开发”的认识。

  肖:西部如今已成热点、焦点,成为“根”的象征。我理解西部有两层意思:物质的西部和精神的西部。西部大开发当然以开发物质的西部为主,但精神的西部也至关重要。所幸现在全社会对城市环境、精神文明、管理、生态等一般层面的“硬”软件都开始重视啦,但如何培育西部人文化心理中的优势因子、开发西部人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才是眼下当引为重视的“软”软件。人的境界和文化素质是“软中之软,软中之魂”。西部大开发绝不是有人戏谑说的“大开挖”那么简单,在搞好山川秀美生态工程的同时,更应注重心灵秀美、精神秀美的“心灵工程”。所以我说,正是西部选择了现代,又是现代选择了西部。开发西部是现代人自发、自觉的选择,更是现代人心灵、本体的渴望和要求!

  对于西部文化的考察研究,工程是浩大的,我愿做一个“文化西部”的拓荒者。 

返回简介 

 

Copyright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School Of Distance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教学教务咨询电话:029-85303711—4转1006或1007;技术支持:85303711—4转1010
传真:029-85303729 邮箱:webschool@snnu.edu.cn 邮编:71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