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1982年世界西方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随后在1982-1983年爆发了席卷全球的债务危机。在这么一段短时期内,全球有近40个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债务的支付危机,发生危机的国家数目超过了1973-198110年的总和。其实早在19813月波兰政府就宣布了无力偿还到期外债本息,只不过国际金融界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仅仅是发生在低效率的计划经济国家中的局部问题。19828月,墨西哥政府首先宣布无力偿还到期债务,随后,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等拉美国家纷纷接着宣布无力偿还,一场席卷全球的债务危机爆发。这场债务危机对债权人和债务人造成了沉重打击,尤其是严重拖累了债务国的经济发展,其影响持续了近10年,以至于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拉丁美洲“失去的十年”。同时,这次危机爆发后还蔓延到全球50多个国家,包括非洲、亚洲和整个拉美地区。这场危机在发展中国家持续了将近20年,直到现在仍有一些国家还没有完全摆脱危机的影响,这场危机对整个国际金融形势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是由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包括:

1.债务规模过大

1972年,发展中国家对外债务总额还不到1000亿美元,但是1973年以来,外债的规模发展就非常迅速,规模也随之增大,令人怵目惊心。至1985年,发展中国家外债余额为10410亿美元,偿债总额高达1363亿美元,分别为1970年的1237.81%1531.46%;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8.26%19.95%,远远超过其经济增长率;当年的借债率、负债率、偿债率分别为212.10%45.60%30.40%,远高出国际通用的适度外债规模的衡量标准。到1990年,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达到了12000亿美元,占GDP39.6%1991年为12510亿美元,占GDP39%1998年为21800亿美元,占GDP32%。而最不发达国家相应的比重在1994年就已经高达75%,这不仅远远高超过国际公认的负债率安全警戒线,而且大大超出了世界银行划定的50%的重债国界线。巨额外债的存在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还本付息额成了天文数字。1983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的还本付息额为932亿美元,1989年为1388亿美元,1998年高达3520亿美元。

12-1 发展中国家外债余额及历年支付汇总表(单位:10亿美元)

选项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外债余额

1118

1182

1251

1338

1451

1576

1698

1760

1791

1875

GDP(%)

39.6

37.8

39.0

38.1

38.9

38.2

36.4

34.2

32.0

31.3

年还本付息额

139

141

151

173

180

201

232

254

274

252

付息占出口%

11.6

9.4

9.7

9.3

9.1

8.6

8.7

8.5

9.4

9.0

摊本占出口%

12.9

11.9

13.0

14.4

14.5

14.5.

13.9

13.9

13.1

10.2

资料来源:IMF《国际债务统计》1997年,1998

2.债务结构不合理

债务结构不合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债务总额中私人银行债务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政府贷款相对减少。二是债权债务高度集中。在1976年到1981年期间,中长期债务增加额中大约有2/3是私人银行贷款。其中主要是国际银团贷款。如果把短期债务也包括在内,私人债务所占比重的增长幅度可能会达到3/4左右。过去人们总是在计算国际债务时把短期债务排除在外,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短期债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许多债务国利用短期债务为长期性国际收支逆差融通资金。因此,短期债务成为国际债务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伴随着国际债务由官方债务向私人银行债务的转移,债务条件趋于严格,平均期限缩短、利率上升。债务结构在总额增长的同时发生不利变化,使债务问题更加严重。

债权债务高度集中体现在由于私人银行的贷款投放只限于那些他们认为信用更可靠的国家,因此,国际债务向私人部门的转移就加强了债务的集中程度。从而使全球性国际债务问题越来越处于受少数国家经济情况的影响之下。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私人债权也是集中在相对较少的几家银行手里。这就更增加了国际资本流动体系的脆弱性。

3.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1980-1982年中,工业国家特别是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世界经济萧条和极低的增长率,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危机的结果。

初级产品价格下跌,需求减少,造成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口收入下降,债务清偿能力削弱。在20世纪70年代期间,发展中国家的中长期债务虽然以每年20%的比率增长,但是国际资金的供给也在迅速增加,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债务偿还总额同出口总额相比,1980年的比例并不比1970年高。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的平均利率从1970年的6.3%上升到1980年的8.9%,但是上升的幅度小于他们的进口或出口产品价格每年上涨的幅度,而且地与工业化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因此债务的实际利率是非常低且低于工业化国家的通货膨胀率。198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虽然债务增长的速度有所降低,但是出口收入减少的幅度却更大。1982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只增长12%,远低于以前七年的平均增长率,还本付息额也下降了,但是他们的外债清偿率却从1981年的20.1%上升到1982年的23.4%。这主要是由于贸易条件恶化了。很多初级产品价格极低,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使世界性债务问题更加恶化。

主要工业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促进世界信贷市场上利率猛烈上升。由于发展中国家对外债务的大部分是浮动利率贷款,市场利率变动大大加重了债务国的清偿负担。根据有关统计,市场利率每上升1%,发展中国家对外支付的债务利息就要增加20-30亿美元,由于大部分国际债务是用美元偿付的,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偿付外债的负担。所以汇率的激烈变动和货币比价的不合理也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在墨西哥政府宣布无法清偿国际债务后,私人商业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规模骤然下降,而官方资金来源又没有补充上来,致使债务国资金来源在急需之时大量减少。特别是一些重债国,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国内资金的大规模外逃使债务形势更加严峻。

石油冲击是造成非产油发展中国家负债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第一次石油价格上涨以后,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由1972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1974年的463亿美元,第二次石油涨价之后,又增加到1981年的1077亿美元。

4.债务国的内部原因

1)盲目大量举借外债

外债大量流入可以促进债务国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一定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而发展中国家则没有把握好这一原则。他们单纯的被外资的流入带来的好处所吸引,将外债作为谋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国家信贷的膨胀对于刺激发展中国家大量举债也有一定的作用。一些产油的发展中国家从两次石油提价中获得了不小的利润,对出口市场作了过于乐观的判断,过高估计了自身维持出口收入的能力,外债的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外债的安全问题就暴露无疑了。因而债务危机的爆发,债务国经济的减缓也是必然的。

2)不适合本国经济的发展战略

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了举借外债的规模要考虑一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包括清偿能力、消化吸收能力和配套能力。只有当外债的投入适合本国经济的发展,能真正的提高本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能切实符合本国经济发展战略,这样的外债才是正确的。但是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则不是这样做的。譬如拉丁美洲国家一直采取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政策,着力发展那些可以生产替代进口产品的产业。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政策较快地建立起了这些国家的民族工业体系,增强了本国的生产能力。但是,长期推行进口替代的政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政策层面的偏差。①为了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长期推行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国内通货膨胀奇高,财政赤字不断扩大。阿根廷在1970-1981的十一年时间里,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03.8%,在随后的1981-1988年里,进一步攀升至340.1%。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导致国际收支出现大量赤字,不得不依靠外债弥补。另一方面,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又导致对这些国家货币贬值的预期,于是,在政府借人大量外债的同时,又有相当大量的资金外流。据统计,1981-1982年问,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三国的资金外逃占同期所借外债总额的比率分别高达64%40%137%。②为了保证进口替代的推进,这些国家实行了贸易保护和汇率高估的政策。在受到保护的国内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高估的汇率更加阻碍了出口。

3)外债的利用效率不高

发展中国家偿还外债有两个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基础,其一,外债可以形成实际的生产能力,只有如此,外资、外债才能真正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其二,外债是要以外汇偿还的,因此,外债的利用不仅要能增加产出,还必须可以增加出口创汇。总而言之,外债要得到高效的利用。而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对外债的利用效率却并不很高。他们利用外债建设的项目往往规模庞大,建设周期很长,有一些项目根本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另外这些国家大都实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政策,利用外债形成的生产能力主要集中于替代进口,满足国内消费,出口能力弱;并且有的国家对外债的管理不善,出现了管理人员私人挪用的现象。这样,外债对债务国经济的积极作用并没有达到债务国政府举债时的期望,在世界经济形势突变之时自然难以应付,无法如期偿还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