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部 > 國語·邵公諫厲王止謗 > 释读
|
國語·邵公諫厲王止謗》 |
 |
王虐⑴,國人謗王⑵。邵公⑶告曰:“民不堪命矣⑷!”王怒,得衛巫⑸,使監⑹謗者, 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⑺。
|
注释 |
⑴厲王:西周第十代國君、周夷王之子,姬姓名胡,公元前857即位,在位三十七年。 ⑵國人:西周春秋時的國人指居住在城邑且有參政議政權力,同時還有服軍役及交納賦稅義務的人,與野人相對而言。謗:公開批評、指責。 ⑶邵公:邵康公之孫穆公虎,周王的卿士。 ⑷不堪:不能忍受。命:命令;政令。 ⑸衛巫:衛國的巫者。巫是古代專門從事通鬼神等迷信活動職業的人,男曰覡,女曰巫,古人認爲巫者能消災除禍,所以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請巫者來祛除不祥。 ⑹監:監察。韋昭注:“巫人有神靈,有謗必知之。”《史記正義》:“以巫者通神靈,有謗毀必察也。” ⑺道路以目:人們在路上相遇不敢說話只能用眼晴示意。 韋昭注:“不敢發言,以目相眄而已。”眄,怒目而視。 |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⑴謗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⑵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⑶,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⑷,爲民者宣之使言⑸。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⑹,瞽獻曲⑺,史獻書⑻,師箴⑼,瞍賦⑽,蒙誦⑾,百工諫⑿,庶人傳語⒀,近臣盡規⒁,親戚補察⒂,瞽、史教誨⒃,耆、艾修之⒄,而後王斟酌⒅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⒆,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⒇能幾何?” |
注释 |
⑴弭:止息;消除。 ⑵障:本指防水的堤壩,此處活用爲動詞,意爲堵塞,阻擋。 ⑶壅:堵塞。潰:決口;水破堤而出。 ⑷決:此處指排除阻塞物,疏通河道。導:疏通;通暢。 ⑸宣:引導;開導。 ⑹公卿:即三公六卿,泛指高官。獻詩:進獻具有諷諫意義的詩歌。瞽:盲人。古人認爲盲人善於辯別音聲,所以樂師均由盲人擔任,此處即指樂師。 ⑺獻曲:進獻能夠陶冶性情的樂曲。 ⑻史:史官。獻書:進獻記載有前代政治成敗得失的史書。 ⑼師箴:樂師進獻箴言。師,樂官;樂師。箴是古代一種富有勸戒意義的韻文,此處用如動詞,即進獻箴言。 ⑽瞍:眼中無瞳仁的盲人,此處指樂工。賦:誦。指吟誦公卿列士所獻之詩。 ⑾蒙誦:蒙是有瞳仁卻看不見的盲人。誦與賦同義。 ⑿百工:百官。諫:進獻諫言。 ⒀庶人:平民百姓。傳語:通過官吏將意見傳達給國君。韋昭注:“庶人卑賤,見時得失不得達,傳以語王也。” ⒁近臣:國君身邊的大臣。韋昭注:“近臣,謂驂仆之屬也。盡規,盡其規計以告王也。” ⒂親戚:同族的親屬。補察:彌補察找君王的過失。韋昭注:“補,補過;察,察政也。傳曰:“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過也。” ⒃瞽:樂師。史:太史,掌陰陽、天時、禮法之書。 ⒄耆艾:指年長者。顔師古注:“五十曰艾,六十曰耆。” ⒅斟酌:本意是倒酒,不滿曰斟,過滿曰酌,故倒酒貴在適中,往往要加一點或減一點,引申爲反復衡量考慮,擇善而行。 ⒆原:寬廣而平垣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濕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垣的土地。沃:有河流可灌溉的土地。韋昭注:“廣平曰原,下濕曰隰。下平曰衍,有溉曰沃。”⒇與:親附之人。 |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⑴。 |
注释 |
⑴彘:地名,今山西霍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