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部 > 新唐書·魏征傳 > 释读
|
新唐書·魏徵傳 |
 |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①人。少孤,落魄⑵,棄貲産不營⑶,有大志,通貫書術⑷。
隋亂,詭爲道士⑸。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應李密⑹,以徵典書檄⑺。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徵所爲,促召之。徵進十策說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徵見長史鄭頲⑻曰:“魏公雖驟騰⑼,而驍將銳士死傷略盡;又府無見財⑽,戰勝不賞。此二者不可以戰。若浚池峭壘⑾,曠日持久,賊糧盡且去,我追擊之,取勝之道也。”頲曰:“老儒常語耳⑿!”徵不謝去⒀。
|
注释 |
⑴魏州曲城:魏州治所在貴鄉(今河北大名東)。曲城:縣名,在今河北館陶。《舊唐書》作“鉅鹿曲城”。 ⑵落魄:窮困失意。 ⑶貲産:財産。貲通“資”。 ⑷通貫:精通。 ⑸詭:欺騙;假扮。 ⑹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時好讀書,常以蒲鞍騎牛背上,挂《漢書》於牛角,且行且讀。大業九年參預楊玄感起兵反隋,失敗後被捕,不久逃脫。大業十二年,參加翟讓爲首的瓦崗起義軍,攻克滎陽等地,遠近回應,擁衆數十萬,被推爲主,稱魏公,年號永平。永平二年被王世充擊敗,入關降唐。旋又叛唐,兵敗被殺。 ⑺典:掌管;主管。 書檄:書信公文。 ⑻鄭頲:李密部下。李密稱魏公,設有左右長史,左右司馬、左右武侯大將軍等官職。 ⑼驟:屢次;多次。 ⑽見:“現”的本字。 ⑾浚池峭壘:挖深城池,高築營壘。 ⑿老儒常語:老生常談。 ⒀謝:告辭;告別。 |
從密來京師,久之未知名。自請安輯⑴山東,乃擢秘書丞,馳馹(rì)至黎陽⑵。時李勣⑶尚爲密守,徵與書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衆數十萬,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敗不振,卒⑷歸唐者,固知天命有所歸也。今君處必爭之地,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勣得書,遂定計歸,而大發粟饋淮安王⑸之軍。 |
注释 |
⑴安輯:安撫;安定。 ⑵馹:古代通過驛站傳遞文書,以車曰傳,以騎曰馹。黎陽:縣名,在今河南浚縣東。 ⑶李勣:即徐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南)人。初從翟讓起兵,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海郡公。後降唐,因功封曹國公,賜姓李,避太宗名諱,單名勣。貞觀三年改封英國公。 ⑷卒:最後;終於。 ⑸淮安王:李世民的叔父李神通,曾隨李世民鎮壓竇建德、劉黑闥起義軍,封淮安王。 |
會竇建德陷黎陽⑴,獲徵,僞拜起居舍人。建德敗,與裴矩⑵走入關,隱太子引爲洗馬⑶。徵見秦王⑷功高,陰勸太子早爲計。太子敗,王責謂曰:“爾鬩⑸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從徵言,不死今日之禍。”王器其直,無恨意。 |
注释 |
⑴竇建德:隋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大業七年起義,後據有河北諸郡,稱夏王,年號五鳳。唐武德四年率軍援救被李世民圍困的王世充,兵敗被俘,被殺于長安。 ⑵裴矩:字弘大,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煬帝時在張掖主管西域互市,著有《西域圖經》三卷。宇文化及稱帝時,任尚書右仆射。化及兵敗,歸竇建德,爲之制定朝儀。後降唐,官至民部尚書。 ⑶隱太子:唐高祖李淵長子李建成。大業十年隨父起兵反隋,武德元年立爲太子,九年發生玄武門之變,被弟弟李世民殺害。後追封爲息王,諡隱,史稱隱太子。洗馬:太子屬官。 ⑷秦王:即李世民,李淵次子。隋末勸父起兵反隋,李淵稱帝後,封爲秦王。玄武門之變後被立爲太子,不久即位,是爲唐太宗。 ⑸鬩:爭吵;爭鬥。此處爲使動用法,有挑撥,離間之意。 |
即位,拜諫議大夫⑴,封巨鹿縣男⑵。當是時,河北州縣素事隱、巢⑶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亂⑷。徵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禍不可解。”帝曰:“爾行安喻河北。”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傳送⑸京師,徵與其副謀曰:“屬⑹有詔,宮府舊人普原⑺之。今復執送志安等,誰不自疑者?吾屬雖往,人不信。”即貸⑻而後聞。使還,帝悅,日益親,或引至臥內,訪天下事。徵亦自以不世遇⑼,乃展盡底蘊無所隱,凡二百餘奏,無不剴切當帝心者⑽。由是拜尚書右丞,兼諫議大夫。 |
注释 |
⑴諫議大夫:官名,隸門下省,掌侍從規諫。 ⑵男:唐九等爵位中最低一等。唐代爵位分爲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萬戶。二曰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三曰國公,從一品,食邑三千戶。四曰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戶。五曰縣公,從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戶。六曰縣侯,從三品,食邑一千戶。七曰縣伯,正四品,食邑七百戶。八曰縣子,正五品,食邑五百戶。九曰縣男,從五品,食邑三百戶。 ⑶隱:指隱太子李建成。巢:巢剌王李元吉,系李世民之弟,武德元年封爲齊王,玄武門之變中被李世民殺害。後追封爲巢王,諡剌。 ⑷曹伏思亂:成群隱藏起來想要作亂。 ⑸傳送京師:《舊唐書?魏征傳》作“錮詣京師”。 ⑹屬:適值;恰好。 ⑺普原:全部赦免。 ⑻貸:寬免;寬恕。 ⑼不世遇:不是世世代代都能遇到的。 ⑽剴切:切實;切中事理。當:適合;符合。 |
左右有毀徵阿黨⑴親戚者,帝使溫彥博按訊⑵,非是。彥博曰:“徵爲人臣,不能著形迹,遠嫌疑,而被飛謗,是宜責也。”帝謂彥博行讓⑶徵。徵見帝,謝曰:“臣聞君臣同心,是謂一體,豈有置至公,事形迹?若上下共由茲路,邦之興喪⑷未可知也。”帝矍(júe)然⑸,曰:“吾悟之矣!”徵頓首曰:“願陛下俾臣爲良臣,毋俾臣爲忠臣。”帝曰:“忠、良異乎?”曰:“良臣,稷、契(xìe)、咎陶⑹也;忠臣,龍逢(pang)、比干⑺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⑻,子孫傳承,流祚無疆;忠臣,己嬰⑼禍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只取空名。此其異也。”帝曰:“善。”因問:“爲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徵曰:“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偏信也。堯、舜氏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⑽。雖有共、鯀⑾,不能塞也,靖言庸違⑿,不能惑也。秦二世隐苦藏其身⑿以信趙高,天下潰叛而不得聞⒀;梁武帝信朱異,侯景向關而不得聞⒁;隋煬帝信虞世基,賊遍天下而不得聞⒂。故曰,君能兼聽,則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 |
注释 |
⑴阿黨:偏袒。 ⑵溫彥博:字大臨,並州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人,隋末在幽州總管羅藝部下任司馬,後歸唐。太宗時任御史大夫、尚書右仆射等職。按訊:審查訊問。 ⑶讓:責備。 ⑷興喪:興亡。 ⑸矍然:慌然大悟的樣子。 ⑹稷:即後稷,周族的始祖,名棄,擅長種植,堯、舜時任農師,教民稼穡。契:商族的始祖,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爲司徒,掌管教化。咎陶:亦作臯陶、咎繇。傳說東夷族的首領,被舜任爲刑法之官,以公正著稱。 ⑺龍逢:即關龍逢,夏末大臣,夏桀殘暴無道,他多次直言進諫,被夏桀殺死。比干:商紂王的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 ⑻君都顯號:君王享有顯赫的名號。都,居;擁有。 ⑼嬰:遭受;遇到。 ⑽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語出《尚書?堯典》,謂開四方之門,以招來天下賢才;廣四方之視聽,以決天下之雍蔽。 ⑾共:即共工,相傳爲堯時的大臣,與歡兜、三苗、鯀並稱四凶,被舜流放到幽州。鯀:相傳是大禹的父親,堯的大臣,奉命治水,九年無功,被舜殺死於羽山。 ⑿靖言庸違:說得好聽,做事則與說的相反。靖,善言。庸,通“用”。 ⒀秦二世三句:事見《史記?李斯列傳》,秦二世偏信趙高,出居望夷宮,不坐朝視事,不接受大臣朝見,政事多決于趙高。不久趙高殺二世於望夷宮。 ⒁梁武帝二句:侯景初爲北朝爾朱榮屬將,後歸東魏高歡,梁武帝太清元年(574)降梁。次年,東魏爲挑起侯景與梁朝的矛盾,表示願與梁朝重新修好。梁武帝不顧大臣的反對,聽信寵臣朱異之言,同意與東魏修好,並答應用侯景交換被東魏俘虜的蕭淵明。侯景於是舉兵反叛,攻克建康,梁武帝被圍困,餓死於台城(宮城)。 ⒂隋煬帝二句:虞世基於隋煬帝時任內史侍郎,專典機要,並與裴矩等參掌朝政。隋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於時天下大亂,世基知帝不可諫止,又以高熲、張衡等相繼誅戮,懼禍及己,雖居近侍,唯諾取容,不敢忤意。盜賊日甚,郡縣多沒。世基知帝惡數聞之,後有告敗者,乃抑損表狀,不以實聞。是後外間有變,帝弗之知也。” |
鄭仁基息女⑴美而才,皇后建請爲充華⑵,典冊具⑶。或言許聘矣。徵諫曰:“陛下處台榭,則欲民有棟宇;食膏粱,則欲民有飽適;顧嬪御,則欲民有室家。今鄭已約昏⑷,陛下取之⑸,豈爲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詔停冊。 |
注释 |
⑴息女:親生女。 ⑵充華:妃嬪稱號。《舊唐書?後妃傳》:“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爲夫人,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爲九嬪,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禦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其餘六尚諸司,分典乘輿服禦。龍朔二年,官名改易,內職皆更舊號。鹹亨二年復舊。開元中,玄宗以皇后之下立四妃,法帝嚳也,而後妃四星,一爲正後;今既立正後,複有四妃,非典法也。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爲正一品;又置芳儀六人,爲正二品;美人四人,爲正三品;才人七人,爲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爲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後亦參用前號。” ⑶典冊:帝王的冊命文書。 ⑷約昏:約定成婚。昏通“婚”。 ⑸取:通“娶“。 |
貞觀三年,以秘書監⑴參豫朝政。高昌王麴文泰⑵將入朝,西域諸國欲因⑶文泰悉遣使者奉獻。帝詔文泰使人厭怛(dá)紇(hé)干迎之。徵曰:“異時文泰入朝,所過供擬⑷不能具,今又加諸國焉,則瀕塞州縣以乏致罪者衆。彼以商賈來,則邊人爲之利;若賓客之,中國蕭然⑸耗矣。漢建武時,西域請置都護、送侍子,光武不許,不以蠻夷弊⑹中國也。”帝曰:“善。”追止其詔。 |
注释 |
⑴秘書監:官名,東漢桓帝時置,掌圖書著作等事。自隋自宋置秘書省,以監爲長官,少監次之。 ⑵高昌:古時國名。北魏太平真君中,北涼沮渠無諱據高昌郡,次年自立爲涼王,後爲柔然所並。柔然以闞伯周爲高昌王,此爲高昌國之始,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哈拉和卓堡西南)。公元640年,唐滅高昌,以其地置西州。麴文泰:時爲高昌王。麴氏自公元499年麴嘉爲王,傳九世十王,直至公元640年亡于唐。 ⑶因:趁機;借機。 ⑷供擬:供應;準備。 ⑸蕭然:不知不覺。 ⑹弊:弊病;害處。此處用如動詞,意爲損害。 |
於是帝即位四年,歲斷死⑴二十九,幾至刑措⑵,米斗三錢。先是,帝嘗歎曰:“今大亂之後,其難治乎?”徵曰:“大亂之易治,譬饑人之易食也。”帝曰:“古不云善人爲邦百年,然後勝殘去殺邪⑶?”答曰:“此不爲聖哲論也。聖哲之治,其應如響,期月⑷而可,蓋不其難。”封德彜曰:“不然。三代之後,澆詭⑸日滋。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治不能,非能治不欲。徵書生,好虛論,徒亂國家,不可聽。”徵曰:“五帝、三王不易民以教,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顧所行何如爾。黃帝逐蚩尤,七十戰而勝其亂,因致無爲。九黎⑹害德,顓頊征之,已克而治。桀爲亂,湯放之;紂無道,武王伐之。湯、武身及太平。若人漸澆詭,不復返樸,今當爲鬼爲魅,尚安得而化哉!”德彜不能對,然心以爲不可。帝納之不疑。至是,天下大治。蠻夷君長襲衣冠,帶刀宿衛。東薄海,南逾嶺,戶闔⑺不閉,行旅不齎(jī)⑻糧,取給於道。帝謂群臣曰:“此徵勸我行仁義,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彜見之!” |
注释 |
⑴斷死:判處死刑。斷,叛決;決斷。 ⑵刑措:無人犯法,刑法擱置不用。 ⑶勝殘去殺:戰勝殘暴,廢除刑殺。《論語?子路》:“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⑷期月:滿一年或一整月。此指滿一年。 ⑸澆詭:指社會風氣浮薄詐僞。 ⑹九黎:傳說系少昊在位時的諸侯。少昊末年,九黎曾效法蚩尤,發動叛亂。一說爲部族名,蚩尤爲其首領。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之孫,昌意之子,號高陽氏,曾輔佐少昊。 ⑺戶闔:門扇。用木曰闔,用竹曰扇。 ⑻齎:攜帶。 |
俄檢校侍中,進爵郡公⑴。帝幸九成宮⑵,宮御舍圍川宮下⑶。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繼至⑷,吏改館宮御以舍靖、珪。帝聞,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輕我宮人?”詔並按之⑸。徵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宮人止後宮掃除隸耳。方大臣出,官吏咨朝廷法式⑹;歸來,陛下問人間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見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謁也。至宮人則不然,供饋之餘無所參承⑺。以此按吏,且駭天下耳目。”帝悟,寢不問。 |
注释 |
⑴檢校:唐代的加官(散官),有官名而無固定職事。侍中:門下省長官,唐初與中書令、仆射同爲宰相。郡公:唐九等封爵中的第四等。 ⑵九成宮:唐行宮名,在今陝西麟遊縣西。 ⑶宮御:宮人。舍:按排住宿。 ⑷李靖:京兆三原人,太宗時歷任兵部尚書、尚書右仆射等職,封衛國公。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初事隱太子李建成,太宗時爲諫議大夫,遷侍中。 ⑸按:審查。 ⑹法式:法度;法則。 ⑺參承:參見稟承。 |
後宴丹霄樓,酒中謂長孫無忌⑴曰:“魏徵、王珪事隱太子、巢剌王時,誠可惡,我能棄怨用才,無羞古人。然徵每諫我不從,我發言輒不即應,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諫,若不從輒應,恐遂行之。”帝曰:“弟⑵即應,須別陳論,顧⑶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爾無面從,退有後言⑷。’若面從可,方別陳論,此乃後言,非稷、契所以事堯、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徵舉動疏慢⑸,我但見其嫵媚⑹耳!”徵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數批逆鱗⑺哉!”
…… |
注释 |
⑴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洛陽人,唐太宗長孫皇后之兄。武德九年決策發動玄武門之變,助太宗奪取帝位。太宗時歷任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等職,封趙國公。 ⑵弟:通“第”,但,只管。 ⑶顧:相當於副詞“豈”,《舊傳》作“豈不得耶?”。 ⑷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語出《尚書?臯陶謨》,意爲你們不要當面阿諛順從,背後卻說不滿的話。 ⑸舉動疏慢:舉止粗疏怠慢。 ⑹嫵媚:姿態美好可愛。 ⑺批逆鱗:傳說龍喉下有逆鱗,有觸之者,必怒而傷人。古人常用以比喻臣下敢於直言進諫觸犯君王。《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爲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