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部 > 史記·貨殖列傳序 > 释读
|
史記·貨殖列傳序 |
|
老子曰:“至治之極①,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②,輓近世塗民耳目③,則幾④無行矣。
|
注释 |
①至治之極:治理社會最理想的狀態,即太平盛世。此語出自《老子》第八十章,與原文略有出入。
②用此為務:以此爲追求的目標。
③輓:通“晚”;一說通“挽”。塗:一說通“途”,途民即途中往來之平民。一說爲堵塞。
④幾:幾乎;差不多。 |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①。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②,口欲窮芻豢之味③,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④,使俗之漸⑤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⑥,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⑦,其次利道之⑧,其次教誨⑨之,其次整齊⑩之,最下者與之爭。 |
注释 |
①已:通“矣”。
②耳朵想聽最好聽的音樂、眼睛想看最漂亮的美女。
③嘴巴想嘗盡牛羊豬狗等各種肉食的美味。芻:以草爲飼料的牲畜。豢:以糧食爲飼料的各種牲畜。
④誇矜:驕傲自大。勢能之榮:權勢和才能所帶來的榮華。
⑤漸:浸漬;薰染。
⑥眇論:微妙的理論,指前文所引老子之言。眇通“妙”。
⑦因:順;從;順其自然。
⑧道:通“導”,引導。
⑨教誨:教化。
⑩整齊:使之整齊;整頓。此指用政令刑罰加以治理,使趨於一致。 |
夫山西饒①材、竹、榖、纑、旄②、玉、石;山東③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柟、梓、薑、桂、金、錫、連、丹沙、犀、瑇瑁、珠璣、齒革④;龍門、碣石⑤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⑥;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棊置:此其大較⑦也,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謡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⑧。故待農而食之,虞⑨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寜有政教發徴期會哉⑩!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徴貴⑾,貴之徴賤,各勸其業⑿,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
注释 |
①饒:富有;盛産。
②榖:即楮樹,皮可造紙。纑(lú):古代指苧麻一類野生植物,皮可用來織布。旄:旄牛,其尾部的長毛可作舞具或裝飾旌旗。
③山東:戰國、秦漢之際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廣大地區爲山東。
④柟:楠木,常綠喬木,木質堅硬。梓:梓木,木質輕軟,與楠木均爲貴重木材。連:通“鏈”,鉛礦石。丹沙:即朱砂,紅色或棕紅色,可作藥物或顔料。犀:犀牛,其角堅硬,可做器物,亦可入藥。瑇瑁:爬行動物,似龜,甲殼可做飾品。珠璣:圓及不圓的寶珠。齒革:某些獸類的牙齒和皮革,如象牙、虎皮等。
⑤龍門:即禹門口,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陝西韓城縣東北。黃河至此,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門,故名。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北。一說在山海關東南,北魏時已沉入海。
⑥旃裘:毛氈和皮衣。旃通“氈”。筋角:各種獸畜之筋,可造弓弩。
⑦大較:大略;大概。
⑧謡俗:風俗。此指日常生活習俗。奉生:養生。奉,供養;供給。具:用品;用具。
⑨虞:由漁夫獵人將山林水澤中的物産弄出來。虞指古代掌管山林川澤的官員,此處蓋指漁夫和獵人。
⑩寜:疑問副詞,豈;難道。政教:政令教化。發徴:徵集調撥。期會:約定日期。
⑾賤之徴貴:物價賤時就預示著要升值。征:預兆。
⑿勸:勸勉;勉勵。此處可理解爲努力從事。 |
《周書》①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②,商不出則三寳③絶,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辟矣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⑤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⑥。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營丘⑦,地潟鹵⑧,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⑨,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⑩。故齊冠帶衣履⑾天下,海岱之間歛袂而往朝焉⑿。其後齊中衰⒀,管子脩之⒁,設輕重九府⒂,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⒃;而管氏亦有三歸⒄,位在陪臣⒅,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⒆也。 |
注释 |
①周書:此處疑泛指周代的史書,今傳有《逸周書》,有一部分收入《尚書》。
②事:手工業生産者生産的各種器物。
③三寳:三寶說法不一。一說爲金錢、珠寶、貨物。一說爲農、工、虞所生産的食、事、財。
④匱少:缺少;匱乏。辟:開闢;開發;利用。
⑤原:通“源”,源泉;來源。
⑥鮮:少。
⑦太公望:即姜太公,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于齊,都營丘,故址在今山東臨淄北。
⑧潟鹵(xī lǔ ):指鹽鹼地。
⑨勸:勸勉;勉勵。女功:婦女所從事的紡織、刺繡等工作。亦作女工、女紅。
⑩繦:穿錢的繩子。輻湊:車輻聚集於車轂。此處用繦至而輻湊形容人、物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地集中到齊國。
⑾冠帶衣履:四字均用如動詞,意爲天下人都穿用齊國生産的冠、帶、衣、履,即天下之冠帶衣履多爲齊國製造。
⑿海岱:海指大海,岱指泰山。歛袂:亦作斂衽,指整一整衣袖。多用於朝拜時表示恭敬。袂:衣袖。
⒀中衰:中途衰落。
⒁管子:指管仲,名夷吾,春秋時政治家,輔佐齊桓公稱霸。修之:指重新修治太公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的政策。
⒂輕重:指錢幣。九府:周代九個掌管錢幣的官府,即大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設輕重九府意指管仲在各地積蓄輕重不同的貨幣以調節物價。
⒃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以中原霸主的身份輔佐天子。
⒄三歸:一說管仲娶了三個妻子。一說齊國賦稅的三分之一歸管仲所有。一說爲管仲自築用於祭祀的高臺。
⒅陪臣:隔一層之臣。諸侯的卿大夫對天子而言爲陪臣。卿大夫的家臣對諸侯而言亦爲陪臣。
⒆威:齊威王,公元前356-320年在位,任賢使能,賞罰分明,使齊國強大。宣:齊宣王,威王之子,公元前319-301年在位,以田忌爲將,大敗魏國,韓、趙、魏三國都有來盟會。 |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①。”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徳②;小人富,以適其力③。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④,失勢則客無所之⑤,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⑥。”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熈熈⑦,皆為利來;天下壤壤⑧,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⑨,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⑩之民乎! |
注释 |
①此引文出自《管子·牧民》。
②好行其徳: 喜歡施行他的仁德。
③以適其力 :充分發揮他的能力。適,一說爲調節,一說爲暢快。
④得勢益彰:富人得勢更加顯赫。
⑤客無所之:沒有門客前來投奔。
⑥ 千金之子:家富千金的子弟,指富家子弟。不死於市,不犯殺身之罪。古代在鬧市執行死刑,並暴屍街頭,稱棄市。意爲千金之子知榮辱、恥犯法,故不犯法致死。
⑦熈熈:和樂的樣子。
⑧壤壤:紛亂的樣子。熈熈壤壤:形容人來人往,擁擠熱鬧。
⑨千乘之王:擁有千輛兵車的君王。萬家之侯:享有萬戶食邑的諸侯。百室之君:享有百戶食邑的大夫。
⑩匹夫編戶:指平民百姓。匹夫:一個人,泛指平常人。編戶:編入國家戶籍的平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