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秦始皇本紀 |
 |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①子也。莊襄王爲秦質子②于趙,見呂不韋姬③,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爲政,姓趙氏④。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爲秦王。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⑤,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⑥,置三川郡⑦。呂不韋爲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爲舍人⑧。蒙驁(ào)、王齮(yǐ)、麃(biāo)公⑨等爲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⑩國事大臣。 |
注释 |
①莊襄王:名子異,秦孝文王庶子,昭襄王孫。孝文王寵姬華陽夫人無子,以子異爲己嗣,華陽夫人是楚人,故改名子楚。 ②質子:春秋戰國時期,兩國相交,爲了表示信任,互派國君的兒子、孫子或重臣居留在對方國內,稱之爲質子。 ③呂不韋:原爲陽翟大商人,因謀立莊襄王有功,被子楚任命爲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嬴政即位後,因圖謀不軌,始皇發覺後畏罪自殺。 ④姓趙氏:一說秦始皇生於趙,從母以趙氏爲姓。後歸秦,改從秦姓嬴氏。一說秦與趙同祖,故姓趙氏。《史記•秦本紀》:太史公曰: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越城,爲趙氏。 ⑤越宛有郢:越過宛城佔有了郢都。宛即宛城,秦地,在今河南南陽。郢是當時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南。 ⑥二周:周朝末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王都故地,稱河南公,又叫西周君。考王末年,河南惠公封其少子於鞏(今河南鞏縣西南),稱東周君。 ⑦三川郡:治所在滎陽,轄今河南北部黃河兩岸地區,因其地有河、洛、伊三川而得名。⑧李斯:上蔡人,初爲小吏,後從荀卿學。戰國末入秦,投呂不韋門下爲舍人。後受秦始皇重用,官至廷尉、丞相。舍人:戰國時的貴族或顯宦之家,均養有門客,替主人出謀畫策、接待賓客或處理事務。門客中受主人重用的稱舍人。 ⑨蒙驁(ào):齊人,蒙武之父,蒙恬之祖。王齮(yǐ):一作齕(hé)。昭王二十九年代大夫陵伐趙者。麃(biāo)公:即麃邑公,史失其名。 ⑩委:委託;託付。 |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日①韓王納地效璽②,請爲藩臣③,已而倍④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爲善,庶幾⑤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爲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爲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后勝計,絕秦使,欲爲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⑥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⑦,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⑧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wǎn)、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⑨,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爲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爲‘泰皇’。命爲‘制’,令爲‘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追尊莊襄王爲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爲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⑩,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爲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
注释 |
①異日:昔日;往日。 ②納地效璽:獻納土地,交出玉璽。 ③藩臣:守衛邊境的臣屬。 ④倍:通“背”,背叛。 ⑤庶幾:也許可以,表示希望之辭。⑥眇眇:渺小。 ⑦辜:罪。 ⑧稱:相稱;配得上。 ⑨侯服:周制:天子直轄的地方稱王畿,方千里;此外爲天子藩屬,每方圓五百里爲一服,共分九服。由近及遠,分別稱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 ⑩無謂:沒有意義。 |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①,以爲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②。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③。數以六爲紀④,符、法冠⑤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爲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爲水德之始。剛毅戾深⑥,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⑦,然後合五德之數⑧。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
注释 |
①終始五德之傳:古人附會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相互轉化又相互制約,將其與人事結合起來,認爲王朝的興衰、帝位的更替,一朝一代都有與之相對應的五行中的一德,如周爲火德。始終,迴圈。德實指國運。傳指相次運行。 ②從所不勝:如仍從周之火德則國運不能昌盛。 ③上黑:崇尚黑色。上通“尚”。 ④紀:綱紀,此引申爲尊貴。 ⑤符:古代朝廷用以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的憑證。法冠:亦稱獬豸(xiè zhì)冠,獬豸是一種神羊,能辨別是非曲直,見兩人爭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楚王嘗獲此獸,因象其形,以制衣冠。秦以爲御史冠,後爲執法者專用。 ⑥剛毅戾深:強硬苛暴。 ⑦刻削:刻薄。仁恩和義:仁慈、寬厚、溫和、德義。 ⑧數:規律;法則。 |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爲置王,毋以填①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爲便②。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屬③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④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爲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⑤,則安寧之術⑥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复立國⑦,是樹兵⑧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⑨。” |
注释 |
①填:通“鎮”,鎮服;安定。 ②便:便利;有利。 ③後屬:後代族屬。④更相:相互交替。 ⑤無異意:沒有異心,即無二心,此指無反叛之事。 ⑥術:策略。 ⑦立國:建立封國。 ⑧樹兵:培植軍事勢力;製造戰爭。 ⑨是:對;正確。 |
分天下以爲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①。更名民曰“黔首②”。大酺③。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爲鍾鐻(jù)④,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一法⑤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⑥,南至北向戶⑦,北據河爲塞,並⑧陰山至遼東。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寫放⑨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复道周閣相屬(zhǔ)⑩。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
注释 |
①守、尉、監:即郡守、都尉、監卸史,分掌一郡之政務、軍事、監察。 ②黔首:庶民;平民。 ③大酺:古代因慶賀某事而舉行的盛大的聚會宴飲。 ④鍾鐻(jù):鍾通“鐘”,是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乐器,铜制而中空,用木槌擊之發聲。單獨懸挂的稱特鍾,大小相次成組懸挂的稱編鐘。鐻是懸挂鐘鼓的架子。 ⑤一法:統一標準。 ⑥羌中:古羌族居住的地區。 ⑦北向戶:泛指今五嶺以南地區,因當地居民門戶多朝北開設以向日而得名。 ⑧並:傍;沿著。 ⑨寫放:摹仿。放通“仿”。 ⑩相屬(zhǔ):相連。屬,連接;跟隨。 |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爲壽。仆射(yè)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①。以諸侯爲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wàng)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爲枝輔②。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爲匹夫,卒③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④,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⑤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⑥。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⑦以爲名,異取⑧以爲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党與⑨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⑩《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爲城旦⑾。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爲師。”制曰:“可”。 |
注释 |
①賓服:歸順;臣服。 ②枝輔:象枝條輔佐主幹。 ③卒:通“猝”,突然。田常:即田恒、田成子,春秋末齊國大夫,殺齊簡公,立齊平公,自爲相國專權。 ④輔拂:輔佐。拂通“弼”。 ⑤當家:理家;主持家業。 ⑥辟禁:刑法禁令。⑦誇主:借人主之名口出狂言嘩衆取寵。 ⑧異取:標新立異。取通“趣”。 ⑨黨與:同黨之人。 ⑩偶語:相對而語。 ⑾黥:在犯人臉上刺字。城旦:秦漢時刑名,刑期四年,強迫從事戍守或築城等苦役。 |
三十五年,除道①。道九原抵云陽,斩山堙(yìn)穀②,直通之。於是始皇以爲: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ē páng),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③五丈旗。周馳爲閣道④,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爲闕⑤。爲复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⑥。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⑦者七十余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發北山石槨⑧。乃寫⑨蜀、荊地材皆至。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於是立石東海上朐(qú)界中,以爲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云陽,皆復⑩不事十歲。 |
注释 |
①除道:整修道路。 ②斬山堙(yìn)穀:開山填穀。斬,《史記》作“塹”,意爲挖掘。 ③建:豎立。 ④周馳:四周行走往來。閣道:樓閣之間以木架空相連的通道。 ⑤表:樹立標記。闕:宮殿兩旁的高大建築物。 ⑥天極:指北極星。漢:天河。營室:古二十八宿之一。全句意爲從阿房宮到咸陽架起一條空中通道跨越渭水,就象天帝由天極通過閣道跨過天河到達營室一樣。 ⑦隱宮:宮刑。《史記正義》:“宮刑,一百日隱於蔭室養之乃可,故曰隱宮。”徒刑:犯法後拘禁並罰之勞作的刑罰。 ⑧石槨:石材;石料。 ⑨寫:通“泄“,此指水路運輸。 ⑩復:免除徭役賦稅。 |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①、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爲微行②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③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rùo)④,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惔⑤。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⑥。行所幸⑦,有言其處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衆,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⑧。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聽事,群臣受決事,悉于咸陽宮。 |
注释 |
①芝:靈芝。 ②微行:不使人知其尊貴身份,便裝出行。 ③真人:道家稱修行得道之人爲真人。 ④爇(rùo),用火燒,此指燒傷。 ⑤恬倓(dàn):淡泊寧靜。倓同“淡”。 ⑥案署:設置專門的管理人員。案,几案;署,辦公處所。 ⑦所幸:出行所至之處。 ⑧案問:審問。 |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爲人,天性剛戾①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②,以爲自古莫及己。考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③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④。上樂以刑殺爲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⑤。秦法,不得兼方⑥,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⑦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⑧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⑨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爲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衆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⑩。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⑾,或爲妖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⑿,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⒀。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⒁,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
注释 |
①剛戾自用:強悍兇暴,自以爲是。 ②意得欲從:稱心如意,爲所欲爲。從通“縱”。 ③備員:湊數。虛占其位,聊以充數。 ④倚辨於上:完全聽皇上的命令辦事。辨通“辦”。 ⑤懾伏:因畏懼其威勢而屈服。謾欺:詐騙。取容:曲從討好,取悅於人。 ⑥兼方:兼營兩種或兩種以上煉長生不死藥的方術。 ⑦候星氣者:通過觀察星象雲氣來推測禍福的人。 ⑧端言:正言;直言。秦諱“政”,故以端代正。 ⑨呈,通“程”,定量。中呈即完成定量。 ⑩徒:徒然。奸利:指方士通過花費公家財物而獲利。告:告發。聞:聞於上;使皇帝聽到。意爲有人向皇帝報告。⑾廉問:察問;察訪。 ⑿傳相告引:彼此告發檢舉。傳通“轉”。 ⒀益發謫徙邊:增加徵發流放人員戍守邊疆, ⒁集:通“輯”,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