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部 > 左傳·城濮之戰 > 释读
|
左傳·城濮之戰 |
 |
冬,楚子①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②如晉告急。先軫曰:“報施③,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④於衞,若伐曹、衞,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於是乎蒐⑤於被廬,作三軍⑥,謀元帥。趙衰曰:“郤縠可。臣亟⑦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⑧詩、書。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⑨。’君其試之。”乃使郤縠將中軍,郤溱佐之。使狐偃將上軍,讓於狐毛而佐之。命趙衰爲卿,讓於欒枝、先軫,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荀林父禦戎,魏犫爲右⑩。 |
注释 |
①楚子:楚成王。 ②公孫固:宋莊公孫,字子魚,曾任宋大司馬。 ③報施:報答宋國贈馬之思施。重耳流亡至宋時,宋襄公曾贈之以馬二十乘。 ④昏:通“婚”。⑤蒐:本義爲狩獵,此指大規模地演習軍事。 ⑥作:建;建置。三軍:指中軍、上軍、下軍。晉獻公在位時曾作二軍,己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今復大國之禮,二軍以上爲尊,三軍以中爲尊。軍行則重者居中,故以中軍爲尊,而上軍次之。 ⑦亟(qì):屢次;多次。 ⑧敦:注重;重視。 ⑨此三句意爲用人首先應聽取其言論,然後將任務交給他,加以考查,如果有功績,則賜予車馬服飾等物以示酬勞。 ⑩右:車右。古代戰車將居左,御者居中,有力之人居右,以防不測。亦稱車右、戎右。 |
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義①,未安其居。”於是乎出定襄王②,入務③利民。民懷生矣,將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④其用。”於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徴其辭⑤。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⑥。”於是乎大蒐以示之禮,作執秩⑦以正其官。民聽不惑,而後用之。出穀戍,釋⑧宋圍,一戰而霸,文之教也⑨。 |
注释 |
①義:君臣之義。民不知君臣之義,沒有長久的打算,於是苟且偷生,故未能安居。②定襄王:魯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7年)周襄王被其弟叔帶逐出王城,逃到鄭國。次年,晉文公出兵殺叔帶,護送襄王復位,借之示民以君臣之義。 ③務:致力於。 ④宣:明;明白。 ⑤明徴其辭:旨在證明其言而有信。徴,通“證”,證明。一說徴意爲求,明徴其辭即明碼實價。 ⑥共:通“恭”,恭敬君長。 ⑦執秩:掌管爵祿的官員。 ⑧釋:解除。 ⑨文之教:用文德教化百姓的結果。“文”指勤王以示之義,伐原以示之信,大蒐以示之禮。 |
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于衛①,衛人弗許,還,自南河濟②,侵曹伐衛。正月戊申,取五鹿。二月,晉郤縠卒,原軫將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③也。
晉侯、齊侯盟於斂盂④。衛侯請盟,晉人弗許。衛侯欲與⑤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⑥于晉。衛侯出居於襄牛。公子買戍衞,楚人救衛,不克。公懼于晉,殺子叢以說焉。謂楚人曰:“不卒戍⑦也。” |
注释 |
①假道:借路。晉軍由西而東伐曹,曹在衛之東南,故借道於衛。曹、衛親楚,故衛人弗許。
②濟:渡河。晉軍自今河南汲縣南渡,出衛南再轉向東北攻曹。
③上德:上通“尚”。崇尚、注重德行。
④齊侯即齊昭公。斂盂:衛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東南。
⑤與:結交;親附。
⑥說:通“悅”,取悅;討好。
⑦卒:終;完成。 |
晉侯圍曹,門①焉,多死。曹人尸②諸城上,晉侯患之。聽輿人③之謀:稱“舍於墓。” 師遷焉,曹人凶懼④,爲其所得者棺⑤而出之。因其凶也而攻之。三月丙牛,入曹。數⑥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⑦。” 令無入僖負羈之宮而免其族,報施⑧也。魏犫、顛頡怒曰:“勞之不圖⑨,報于何有?”爇⑩僖負羈氏。魏犫傷於胸,公欲殺之而愛其材。使問,且視之。病⑾,將殺之。魏犫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寧也?”距躍⑿三百,曲踴⒀三百。乃舍之,殺顛頡以徇⒁于師,立舟之僑以爲戎右。 |
注释 |
①門:名詞動用,攻打城門。 ②尸:名詞動用,陳列尸體。 ③輿人:衆人。④凶懼:凶通訩,喧嘩;吵嚷。懼:恐懼;害怕。 ⑤棺:用如動詞,裝入棺材。⑥數:數落;責備。 ⑦獻狀:獻上功狀,意在要求曹國大夫自陳其因何功勞而得此祿位。 ⑧報施:報答恩施。重耳流亡至曹國時僖負羈曾以璧置飧相送。 ⑨圖:圖謀;考慮。 ⑩爇(ruò):點燃;放火焚燒。 ⑾病:輕者爲疾,重者爲病。此處指傷勢重。 ⑿距躍:向前跳躍。 ⒀曲踴:曲膝向上跳躍。 ⒁徇:示衆。 |
宋人使門尹般①入晉師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②。我欲戰矣,齊、秦未可③,若之何?”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④齊、秦,藉之告楚⑤。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⑥,能無戰乎?”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畁⑦宋人。 |
注释 |
①門尹般:宋大夫,官門尹,名般。 ②告楚不許:請求楚國退兵楚國不會答應。③未可:尚未同意對楚作戰。 ④賂:贈送財物。 ⑤藉之告楚:借齊、秦二國之口請求楚國退兵。藉,借。 ⑥頑:頑固。 ⑦畁(bì):給予;送給。 |
楚子入居於申①,使申叔去谷②,使子玉去宋。曰:“無從③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④之矣;民之情僞⑤,盡知之矣。天假之年⑥,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⑦。’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⑧。’此三志者,晉之謂矣。”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⑨。”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 |
注释 |
①申:原爲姜姓國,後爲楚所滅,成爲楚國的一個縣。故址在今河南南陽。 ②穀:齊國的穀邑。魯僖公二十六年楚伐齊,攻取穀邑,派申叔戍守。 ③從:追逐;追擊。④嘗:經歷。 ⑤情僞:真假。 ⑥天假之年:上天賜給的高夀。又一說爲獻公有子九人,唯文公在,故曰天假之年。 ⑦允當則歸:允,當也,合適;當,恰當。意爲適可而止。此指楚已達到了伐宋的目的,在齊、秦出面爲宋求情的情況下就應立即撤兵。⑧敵:抵擋;抵抗。 ⑨間執讒慝之口:乘機堵住搬弄事非之人的嘴。間執,乘機堵塞。讒慝,說壞話。指楚國大夫蒍賈在城濮之戰前夕所說子玉“剛而無禮,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的話。 ⑩西廣:廣爲楚國軍隊編制,分左、右兩廣。東宮:太子所屬的軍隊。若敖之六卒:子玉同族子弟組成的親兵六百人。 |
子玉使宛春①告于晉師曰:“請復衛侯而封曹②,臣亦釋宋之圍。”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軫曰:“子與之③!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我則無禮,何以戰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救而棄之,謂諸侯何④?楚有三施⑤,我有三怨⑥。怨仇已多,將何以戰?不如私許復曹、衛以攜⑦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公說,乃拘宛春于衛,且私許復曹、衛。曹、衛告絕于楚⑧。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老⑨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爲壯,曲爲老,豈在久乎?微⑩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⑾其仇,我曲楚直,其衆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衆欲止⑿,子玉不可。 |
注释 |
①宛春:楚大夫。 ②復衛侯而封曹:使衛侯回都城恢復君位,重新建立曹國。按當時衛侯因內憂外困,讓位出逃;曹國則已被晉國所滅。 ③與之:許之;答應他。 ④謂諸侯何:對諸侯怎麽說;怎麽對諸侯交待。因將受到諸侯的責怪。 ⑤三施:對三國都有恩惠,指復衛、封曹、釋宋之圍。 ⑥三怨:將招致衛、曹、宋三國的怨恨。 ⑦攜:挑撥;離間。 ⑧告絕于楚:宣告與楚國斷絕關係。 ⑨老:軍隊疲憊缺乏戰鬥力。 ⑩微:如果沒有;假如不是。 ⑾亢:庇護。 ⑿止:停止追擊。 |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憖①,次於城濮②。楚師背酅③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④,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⑤焉。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⑥,必無害也。”公曰:“若楚惠何⑦?”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⑧,不如戰也。”晉侯夢與楚子搏⑨,楚子伏己而鹽⑩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⑾之矣。” |
注释 |
①國歸父、崔夭,齊大夫。小子憖即秦穆公之子。 ②城濮:時屬衛,在今山東鄄城西南臨濮集。一說在今河南開封縣陳留附近。 ③酅(xī):險要的丘陵地帶。 ④ 原田二句:原田肥美,割去舊禾,謀種新苗。 ⑤疑:疑慮;猶豫不決。 ⑥表裏山河:晉國外有黃河,內有太行山,形勢險要,足以固守。 ⑦若楚惠何:把楚國的恩惠怎麽辦?這是一個固定句式,若……何,表示對……怎麽辦。 ⑧大恥:指漢水以北姬姓各國被異姓的楚國吞併是晉國的奇恥大辱。 ⑨搏:徒手搏鬥。 ⑩鹽(gǔ):用嘴吮、吸。 ⑾柔:柔服。 |
子玉使斗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①,君馮軾②而觀之,得臣與寓目③焉。”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爲大夫退,其敢當④君乎?既不獲命⑤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⑥:戒⑦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⑧將見。” |
注释 |
①戲:角力;競賽;比試。 ②馮軾:馮,通“憑”,靠著。軾:車前用作扶手的橫木。 ③寓目:過目;觀看。 ④當:抵擋;對抗。 ⑤獲命:得到下令撤軍的命令。 ⑥二三子:指子玉等楚軍統帥。 ⑦戒:準備。 ⑧詰朝:明天早晨。 |
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①。晉侯登有莘②之虛③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④。己巳,晉師陳於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⑤陳、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將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子西將左,子上將右。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狐毛設二旆⑥而退之。欒枝使輿⑦曳柴而僞遁。楚師馳之。原軫、郤溱等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⑧,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晉師三日館穀⑨,及癸酉而還。 |
注释 |
①韅(xǐan):馬腹帶。靷(yǐn):引車前行的皮帶,一端系於車軸,一端系在驂馬胸部皮革之上。鞅(yǎng):套在馬胸部的皮帶。靽(bàn):套在馬後的皮帶。以上四字均用如動詞,說明晉軍車馬裝束整齊。工 ②有莘:古國名,在今山東曹縣西北。 ③虛:通“墟”,廢墟;故址。 ④兵:兵器。 ⑤當:抵擋。 ⑥旆:軍中的指揮大旗。 ⑦輿:兵車。 ⑧敗績:大敗,全軍潰敗。 ⑨館穀:館,用如動詞,舍也,即駐紮休整。穀:用如動詞,吃楚軍軍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