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与概况

   中国当代文学史发展到现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到1966年,习惯上称为17年文学。
   第二个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为文革10年文学。
   第三个阶段:从1976年到1989年,被称为新时期文学
   第四个阶段:从1989年到现在,被称为后新时期文学。
   这四个阶段的文学各自有着不同的观念、方法和形态,却大致形成一条醒目的轨迹,那就是文学一体化从逐步实现到逐步解体的过程。这里我们沿此轨迹,作简要概括。

一、文学一体化的开端与17年文学概貌
   1、第一次文代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起点
   第一次文代会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此次会议是分布于40年代的解放区、国统区、军队、城市、农村的左翼作家们的会师大会。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在于:
   第一、总结了新文学的经验,确立了新中国文学的新方向和文学一体化的构想;
   第二、建立了新中国文学艺术的组织机构和领导班子。
   第三、组织动员了新中国的文学艺术队伍。
   2、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一体化的传统基础
   第一、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二、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传统。
   第三、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3、17年文学的一体化进程及其主要特征
   第一、作家主体立场的转变与一体化(向国家意识形态和工农兵立场的双重转变);
   第二、文学主题的一体化(颂歌体的形成,反对批判、暴露和悲剧写作);
   第三、题材与体裁的一体化(注重重大题材,反对平凡题材、情感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提倡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古典加民歌和楼梯式的诗体等。);
   第四、创作方法的一体化(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两结合方法”。);
   第五、文学写作的模式化和文学作品的雷同化。

二、走向极端与病态的一体化进程:文革十年文学
   1、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形成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三突出、高大全,大批作家诗人被迫害。)
   2、样板戏、样板小说一束美丽的塑料花
   样板戏的由来、剧目、生产和推广方式,以及违背艺术规律的种种表现。
   《艳阳天》《金光大道》等样板小说。
   3、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非主流文学的发端
   老一代作家诗人的秘密写作、郭小川的诗歌写作。
   北京的地下沙龙、白洋淀诗群、贵州启蒙社等的地下诗歌写作。

三、一体化进程的解体与文革后文学的辉煌
   文革后的汉语文学是一个一体化格局解体的过程。从政治的和文化的一体化规则中突围出来的汉语文学,走出了一条新的轨迹,那就是由回归本体到再度离弃本体的曲线。这一轨迹的形成经历了三次浪潮:
   1、第一次浪潮大约从1977年到1985年,可称为反思与回归浪潮。
这次浪潮中国作家经历了深刻而痛苦的政治反思、社会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的过程,进而在反思中逐步回归文学的本体。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以“今天派”为核心的新诗潮运动、以“归来派”为核心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以“东方史诗”和“西部诗”为核心的文化诗潮,以及以知青作家为核心的“寻根文学”等文学流派和思潮。
   2、第二次浪潮从1985年到1989年,可称为实验与探索浪潮。
   这次浪潮中汉语文学经历了纯粹的本体实验和纯艺术探索。主要出现了以第三代诗歌为代表的语言实验和生命体验、以现代派小说为代表的现代精神探索、以先锋小说为代表的叙述方式的实验、以新写实和新历史小说为代表的新的生存体验和文学与现实关系的探索。这次浪潮虽然短暂,但却是汉语文学史上仅有的直接的本体建设史期。
   3、第三次浪潮从1989年到20世纪末,可称为市场化与大众化浪潮。
    这次浪潮中汉语文学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化与大众化的冲击,在这种冲击面前,汉语文学再度漂泊,离弃自己的本体,从过去依附于国家意识形态改为依附商业和大众消费。在市场化与大众化的冲击下,中国作家作出了多元化的选择,一些作家主动迎合市场与大众的需求,一些作家则自觉抵御市场与大众消费的冲击,坚持纯精神和纯文学探索,更多的作家由于价值标准的混乱而进入了个人写作状态。这期间,汉语文学出现了“散文热”“长篇小说热”“电视剧热”,以及精英文学离散和边缘化等现象。